[1000份问卷里的“南向出川图”]
粤港澳是“第一目的地”
近日,四川采用计算机辅助电话随机抽样方式,对四川境内不同类型、规模和行业的1000家企业进行了有关南向“走出去”的问卷调查。
有多少川企愿意或已经南向“走出去”?18.6%受访企业给出了肯定回答。已经南向“走出去”的企业占比为13.0%。“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和灵活的‘身段’,民营中小企业在愿意或已南向‘走出去’企业中占了近6成。”省统计局社情民意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南向“走出去”主要去哪儿?这道多选题,愿意或已南向“走出去”的企业,93.0%选择了“粤港澳大湾区”,其中超过7成集中在广东地区,19.3%选择了港澳地区;29.0%企业选择了“北部湾经济区”;涉足“南亚”和“东盟经济区”的比例均在20%以下。
南向“走出去”是为了什么?这道多选题,84.9%企业选择了“开拓产品(业务)市场”;“获取技术、品牌、人才等要素”有33.3%企业选择;其余选项均在25%以下。民企更多是为了“转移省内优势产能”和“回避贸易壁垒”;国企更多为了“获取技术、品牌、人才等要素”。
南向“走出去”主要干什么?66.1%愿意或已南向“走出去”企业的主业属于我省重点发展五大万亿级产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南向“走出去”已经或打算涉足的产业领域前五名,同样是这五大产业。“走出去”主要形式(多选题),近7成企业选择了“产品和服务外销”,近3成企业选择了“技术研发和品牌等合作”。国企主要通过对外工程承包,民企则更多通过技术研究和品牌等合作的形式南向“走出去”。
[大数据里的“北向入川图”]
粤港澳桂企业偏爱商务服务业
粤港澳大湾区、广西企业来川发展,主要从事哪些领域?四川日报联合川报全媒体集群大数据工作室,抓取了全省14万家公司信息进行分析,得到这些企业在川发展的一些情况。
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在川从事最多的领域,按企业数排名前五的依次是:商务服务业、批发业、资本市场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货币金融服务;
广西企业在川从事最多的领域,按企业数排名前五的依次是: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批发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省外企业在川投资最多的领域,按企业数排名前五的依次是:商务服务业、批发业、房地产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零售业。
“粤港澳、广西企业在川投资和省外企业整体情况差别不大。”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周江认为,两个地区企业入川热衷的领域,大多属于流通而非生产领域,人才、资金投入相对较小,进入门槛较低,像会计、中介这样的商务服务业是典型代表。这说明双方还处在合作的起始阶段。
香港金融业发达,为何在川从事货币金融领域的企业数只能排名第五?周江认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香港对四川市场深耕程度还有所不足,包括服务本地化、对本地需求的挖掘还有不少空间。
[从1000份问卷看挑战]
南向“走出去”川企有哪些烦恼
川企南向“走出去”,面临怎样的问题和挑战?面向千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在有意愿或已南向“走出去”的企业中,超过9成表示遭遇了现实困难和问题,其中,物流、融资、信息排在所选问题的前三位,均有超过30%的企业选择。
烦恼一:
物流成本高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南向‘走出去’过程中主要遇到哪些问题”这道多选题,选择“物流成本高”选项的高达36.1%,居于榜首。
“并不意外。”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局长李永亮表示,四川是内陆省份,物流成本高、运输效率低的短板一直存在,社会物流总费用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5个百分点。
南向通道是我省地理距离最近的出海大通道,由此出境将有效弥补我省物流成本高、运输效率低的短板。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毛中根表示,这一调查结果也进一步表明,南向通道“地理距离最近出海大通道”这一物理优势的“变现”力度还不够。
“变现”的潜力并不小。四川经广西出海,无论是铁路还是公路,均比到上海、广州口岸运距短400-600公里。强化设施互联互通,川货经广西钦州港通往东南亚国家,至少比通过上海的江海联运方式节省一半时间。
烦恼二:
融资难融资贵
川企南向“走出去”最需要什么?6成多企业表示在南向“走出去”过程中遇到资金问题。
问卷调查搜集问题时,“融资难、融资贵”成为川企普遍关注的焦点,选择比例高达35.5%,位列问题榜单第二。
“相比境内发展,‘走出去’发展的融资难度更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家表示,大部分企业“走出去”会遭遇资金问题,民企尤甚。一方面,国内金融机构对出海民企的支持力度有限;另一方面,海外金融机构对为国内民企提供资金支持也普遍持谨慎态度。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大文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说法。“目前,‘走出去’川企大多是通过内保外贷的方式进行融资。”所谓内保外贷,就是境内银行为境内企业在境外投资的公司提供担保,由境外银行给该家境外公司发放相应贷款。这要求“走出去”企业在境内有很好的信用和知名度,同时手续费等成本也会更高。
“中小企业不好贷款,贷到款也利息高、金额少、成本高。”一些中小企业负责人表示,融资难度太大。
问卷调查搜集企业对政府促进南向“走出去”的意见建议时,企业纷纷把融资需求放到了第一位,呼吁政府、金融机构为川企南向“走出去”提供更多融资帮助,搭建融资平台,拓宽更多融资渠道。
烦恼三:
信息掌握不足
信息掌握不足,是受访的南向“走出去”川企普遍反映的另一个现实难题。在问题榜单中,“不了解当地法律而遇到问题”选择比例高达34.4%,位列第三。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邓翔表示,这一数据与现实十分契合。近年来,国内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但同时大幅增长的还有涉外纠纷。在他看来,对川企而言,企业境外风险防范意识不强、涉外法律服务资源短缺等问题,都是现实“拦路虎”。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成受访企业表示在南向“走出去”过程中收集信息方面有困难,对当地商业信息、营商环境、政策法规等方面的信息有较高需求。目前获取信息渠道,多为通过网络、朋友熟人或同行介绍和政府部门零星了解等。
除了信息服务,近6成企业也表示希望能有更多渠道加强南向“走出去”人才储备、行业交流等。
多名受访企业负责人表示,希望相关部门能组织开展更多对南向区域及国家当地产业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搭建相关信息平台,拓宽企业信息渠道,及时向“走出去”的企业提供政策、产品购销、项目和投资、当地市场需求、行业大环境等方面的信息支持。同时,进一步加强与南向区域当地政府和商会的沟通交流,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多平台和机会。
川企南向“走出去”政府该怎么帮忙
问卷调查显示,有65.8%的企业希望在南向“走出去”过程中得到政府帮助。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研究院院长助理邓富华表示,政府应该做的是基础性、公共性的服务,如目标地法律法规或政策的解读与服务、减少跨境交易的物流成本。准确分析判断境外市场形势、帮助企业适应当地政策法规、降低企业交易成本特别是物流成本,是企业“走出去”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也是政府力所能及的事务。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袁博平认为,企业普遍希望的“政府补贴”,政府应慎重施行。“如果都靠政府补贴来‘走出去’,肯定不是长久之计,同时还很有可能触碰到当地的政策红线。”
至于“牵线搭桥”,多位专家认为政府来做不如让商会等市场化组织来做。省社科院一位专家表示,“走出去”过程中,企业应该学会“抱团取暖”,进一步发挥商会等民间组织的作用,“以地缘为纽带的民间组织很团结,很灵活,而且也更熟悉境外市场和规则,更知道企业需要什么、当地有什么,更容易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