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一根绣花针 串起三千脱贫娘子军

2018-12-28 22:55:08浏览:506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新华社太原12月23日电(记者王劲玉)冬日的雁门关寒冷异常,但这阻挡不了张淑萍按时到附近的绣坊刺绣。十年来,每天忙完家中的活

新华社太原12月23日电(记者王劲玉)冬日的雁门关寒冷异常,但这阻挡不了张淑萍按时到附近的绣坊刺绣。十年来,每天忙完家中的活就出来刺绣成了张淑萍雷打不动的习惯。“这些年两个娃娃上学、家里的老人看病,用的都是刺绣赚来的钱。”张淑萍说。

张淑萍是山西省代县正下社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代县自古以来便承担着镇守雁门关的重任,历史上著名的杨家将就曾在这里戍边守城。因这里常年战乱不断,人口流动大,历史上女性很少承担具体的工作,因此“男人守边关、女人做绣工”的传统一直传承下来。

雁门关的刺绣在上千年的历史中不断演变,吸收了苏绣、杭绣、晋绣等元素,最终自成一派,并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更好传承、发展。

今年40岁的张淑萍对刺绣并不陌生,“十几岁时就跟着姑姑婶婶们一起绣东西,孩子的衣服、鞋都是自己绣,也没想过这东西会成为赚钱的门道。”在国家大力推动非遗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张淑萍的“手艺”有了用武之地,在经过正规的培训后,张淑萍的作品很快达到了“非遗”的水准,并广受喜爱。

“最大的绣品卖了2000元,花了一个半月绣出来的,也不耽误给孩子做饭,干起来也顺手,干活顾家两不误。”现在刺绣带给张淑萍的是满满的收获。

出生在民间手工传统刺绣家庭的高凤兰曾被授予山西省刺绣大师的称号,几十年来,她走访代县各地的刺绣大家,完善刺绣工艺,成为非遗传承人,并创办了雁绣坊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致力于在农村推广、教授刺绣技术。

“许多农村妇女打工没时间、务农没条件,而刺绣本来就是赋闲在家的家庭妇女闲暇时间的工作,我们把广大的农村妇女特别是贫困家庭妇女聚集起来,教她们刺绣,不仅提高了她们的收入,也是对刺绣这项非遗的传承。”高凤兰说。

在高凤兰的带领下,雁绣坊近年来培训农村妇女超过5000人次,培训人员涉及十多个市县,并在部分农村建立了职业技术学校,免费定期培训妇女。据测算,目前在代县有超过3000名妇女从事稳定的刺绣工作,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为农村的脱贫攻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慈利“蛇女”赵婷的养蛇致富故事

上一篇:

沙壤地里种出“金疙瘩”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