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蒋欣然
谷子自驯化、栽培以来,历史上一直是黄河流域的主要粮食作物。但进入上世纪70年代,谷子的生产面积却快速下滑,从上世纪50年代的1.7亿亩锐减到现在的2000万亩。“人均消费量最高的时候,每人每年能消费小米20公斤,现在只有1公斤左右”。河北省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总农艺师赵治海在第十五届全国种子“双交会”杂粮杂豆论坛上说。
长期以来,谷子单产水平低、种植规模化程度低,同时在产后加工、综合利用等方面缺乏创新,无法有效开拓市场。
而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赵治海团队研发的“张杂谷”新品种则在省工、米质、产量等方面实现多个突破。2000年,世界上第一个谷子光(温)敏两系杂交种“张杂谷1号”诞生了,它比常规种子增产30%以上,最高亩产突破600公斤。2003年,我国选育出第一个可适用除草剂的谷子品种——“张杂谷3号”,解决了谷子除草费工的世界性难题;紧接着,“张杂谷5号、8号”相继问世。2010年,张杂谷5号在下花园武家庄亩产更是达到810公斤,创世界高产记录,此后谷子产量不断涌现亩产700公斤以上的数据。2016年,“张杂谷系列已衍生了十多个品种”。
杂交谷子不仅大幅度提高了谷子的单产量,对环境的适应性也更强。从长城沿线的山西开始向东向西向南都可发展,甚至新疆戈壁滩和轻盐碱地上都能种植。“杂交谷子具有高产、节水、耐瘠、优质、适应性强的优势,在土壤速效磷含量低于10ppm的贫磷地区,依然长势良好。”赵治海说。据测定,生产相同重量的粮食,谷子的需水量只有玉米的三分之一、小麦的二分之一、水稻的五分之一,杂交谷子可以大大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仅靠雨养即可获得高产,可解决干旱缺水地区的粮食问题。
“张杂谷的丰产让谷子实现了‘要多少就能产多少’,下一步我们还要做到‘产多少就能卖多少’。”赵治海表示。当前,谷子的发展已经初步解决了低产、费工、适口性差等问题,但市场仍未完全打开。
谷子的发展出路就在于加工转化,根据婴幼儿、中老年等不同消费群体的不同需求,谷子还可以加工成米粉、辅食、小米黄酒,小米黄色素等产品。“谷子的产业链延伸要依靠政府、科研单位、企业和农户的集体合作,抱团发展。”赵治海表示。
延长产业链,除了将谷子变成商品外,研究人员还寻求新的发展方向。经过检测,张杂谷连同谷草磨成的粉末,蛋白质含量达到15%左右,这一数据与苜蓿不相上下。2015年以来,随着农业部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及“粮改饲”等政策的发布,“张杂谷”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青贮玉米可以作为饲料营养价值很高,而谷草喂牛能提高奶质和产奶量,还增强奶牛的抗病性;谷草喂羊还可提高产羔率、成活率和羊肉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