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哺乳期是猪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此时精心管护,对提高仔猪断奶窝重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规模化养猪生产中,提高仔猪断奶窝重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建立高产母猪群
在一定时期内,母猪胎次不同,产仔率有明显差异。一般认为,猪群中合理的母猪胎次结构以一至二胎的母猪占母猪群的30%~35%、三至六胎占60%、七胎以上占5%~10%为宜。但应根据品种繁殖性能、饲养管理水平等因素决定,如品种繁殖力强的母猪,高胎母猪可留得多些;同时,注意后备母猪的选留。
二、加强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
在妊娠期前75天,由于子宫内容物增重较慢,应把喂料量控制在1.8千克以内,以免受精卵被重新吸收;在妊娠75~100天,是母猪乳腺发育的重要时期,饲喂量过多,可致乳腺的脂肪沉积过多,乳分泌细胞数量减少,导致哺乳期泌乳量下降,喂料应为2.0~2.3千克;在妊娠100~112天,由于胎儿生长发育迅速,会使母猪体重和脂肪沉积减少,为保证母猪良好的体况和胎儿出生重,本阶段应增加喂料量至3.3~3.5千克。按照免疫程序做好猪瘟、猪蓝耳病、伪狂犬、流行性腹泻、大肠杆菌、链球菌等疫病的免疫注射,确保母体有较高的抗体水平,使仔猪通过吸吮初乳受到保护。此外,还要做好母猪产前保健,要求从产前一周开始,在母猪饲料中添加美益生、氟苯尼考等,以净化母猪体内的病原菌,减少仔猪被感染的机会。
三、提高哺乳母猪的营养水平
哺乳期对母猪的营养消耗较大,要通过优化饲料配方和增加采食量,保证母体营养需要,增加泌乳量,提高泌乳质量,同时,密切注意产后无乳综合征的发生。要求日喂三顿营养全面的全价配合饲料,喂前拌湿以增加适口性。产后5天内适量限饲,产后一周应敞开供应,产乳高峰时每日每头哺乳母猪采食量可达7千克以上。产后一周内,在母猪饲料中添加康宫散、美益生进行生殖系统保健;在产仔当天每头母猪注射长效土霉素20毫升,人工助产的母猪生殖道内注入宫炎清20~30毫升,预防产后感染及无乳综合征。
四、搞好初生仔猪的养育护理
产前产后严密消毒,保证每头仔猪都能吃上初乳、吃足初乳;同时,加强防寒保暖,按程序免疫接种,补铁、补硒,防止贫血及腹泻下痢。对猪场周围环境、圈舍、用具严格消毒;在产仔舍门口,要设置消毒槽或消毒池,保持有效药物浓度,进出猪舍严格消毒;要求保育舍每周至少消毒2次,有疫病威胁时还应增加消毒次数。仔猪出生前可用0.05%的高锰酸钾温水清洗母猪的乳房及外阴;仔猪出生后立即撕开胎膜,擦干胎液,并及时将仔猪嘴及鼻腔内的胎水和黏液用纱布清理干净,以免吸入肺中;脐带在离腹部2~3厘米处结扎,剪断脐带时需用碘酊消毒,对处于假死状态者必须迅速抢救,提高活仔数。擦干仔猪身上的黏液后,立即进行猪瘟超前免疫,每头仔猪2头份,并迅速放入保暖箱中,1小时后方可吃奶。吃奶时不仅要固定乳头,而且要保证每头猪都能吃足初乳。同时,对弱小仔猪可给予25%葡萄糖5毫升口服,并将弱小仔猪固定到母猪中前部产乳汁比较多的乳头上。仔猪出生时铁的总储量不足,而母猪乳汁中含铁量很少,应在仔猪3日龄时注射左旋醣酐铁150~200毫克。仔猪缺硒不但可患白肌病、膈肌穿孔,而且可诱发大肠杆菌病,从而影响仔猪的生长,甚至造成死亡。一般在仔猪7日龄时每头注射0.1%亚硒酸钠1毫升,可有效防止仔猪白肌病和营养性水肿病,促进仔猪生长。两周龄时,母源抗体下降,自身的免疫系统未健全,很容易发病。为减少腹泻和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保证健壮生长,每头仔猪可注射长效土霉素1毫升。在仔猪25日龄实施猪瘟免疫,剂量4头份;32日龄实施口蹄疫免疫,剂量2毫升;39日龄实施猪蓝耳病免疫,剂量2毫升;相隔一个月后再分别进行一次加强免疫,剂量可适当增加。
五、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
仔猪出生后躺窝区温度应保证35℃~37℃,以后每周降2℃~3℃;产仔舍母猪最适温度控制在18℃~22℃之间。仔猪出生后,立即提供温暖的小环境,在仔猪躺卧区可安装红外线灯泡或使用电热板等;出生头两天应多次调教仔猪入暖箱,使其养成吃完奶即进入保暖箱的习惯。
六、提早诱食,强制补料
7~10日龄时,仔猪喜欢啃咬较硬物体,这时可使用香甜的颗粒饲料诱导仔猪尽早采食。补料应在每天仔猪活动高峰时进行,料槽设在位置醒目仔猪很容易找到的地方,于每天的早上7:00~9:00、下午2:00~3:00、晚上7:00~9:00仔猪活动高峰的三个时间段添加饲料。补料效果不佳时,可把饲料调成糊状抹在仔猪的嘴里,每窝可挑选几头强壮仔进行。仔猪有很强的模仿性,同窝仔猪只要有少数开食,其他仔猪很快也能够学会。仔猪有不吃剩料的习惯,开始时应尽量少给,以每窝不超过50克为宜,第一天即使吃完也不再补给,第二天稍微增加,以后逐步增加。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能随意向饲料槽中加料,否则仔猪采食过量后,容易造成下痢;一般从20日龄起增加补料次数,断奶时应达到每日6次,要求每头采食饲料在500克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