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瘟病成姜农一大心病,专家支招用生物技术“未病先防”
本网记者 王腾飞
眼下正是春耕大忙时节,在安徽省阜阳市生姜之乡——马寨乡欧庙村,姜农们正忙着把催好芽的姜种播进地里。跟往年有所不同的是,今年欧庙村的十多位种植户在播种前迎来了几位植保专家专门来田间做技术培训和指导,并给姜农十分头疼的姜瘟病把脉开方。
4月9日一早,在北京田事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郭少波的现场指导下,姜农洪文彬在开沟后先用喷雾进行了一遍土壤消毒,将姜种撒进沟后,又覆盖上了一层生物菌剂和有机质,之后再覆上土。“这就相当于给姜种加一层保护膜,跟土壤隔离开,给姜种从生长开始就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可以大大减少感染姜瘟病的风险,这样处理也可以替代传统的熏蒸和避免高毒高残留农资产品的使用,减少对土壤的破坏。”郭少波告诉记者。
马寨乡素有“全国生姜第一寨”的美誉,种植小黄姜已有多年的历史,目前全乡种植面积有一万亩左右,种姜的收入是很多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我们这里的小黄姜很受市场欢迎,收获的季节,四川人都排着队来我们这里收姜。”欧庙村村党支部书记张士顶告诉记者,马寨乡的小黄姜虽然不愁销,但是发生普遍的姜瘟病却成了姜农的一大心病,也制约着当地生姜生产的规模化发展。
该村种植户郭丽告诉记者:“如果没有姜瘟病,小黄姜亩产最少是七八千斤,种植收益是小麦的五六倍。但如果得了姜瘟病,有时候一亩地整个就没收入了。”记者了解到,同村的种植户王芳去年种了26亩姜,投入成本十几万元,因为姜瘟病危害严重最终只收入了不到三万块钱。
“种了十几年姜,年年都有姜瘟病发生,少的时候感染了1分多地,多的时候感染4亩多地。现在很多人种姜都只能靠运气,运气好了不得病就能有个好收益,运气不好就只能赔钱了。”种植户姚宗信颇有些无奈地说。
姜瘟病成了当前小黄姜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难题,怎么样有效防治?在前一天的生姜种植生物集成技术应用实施启动会上,郭少波给姜农们做了生动又详尽的技术介绍。“姜瘟病属于细菌性病害,发病率高、难防治,病菌可以在土壤中潜伏很长时间,在高温高湿、排水不良的情况下容易传播,高温季节下完雨后3-5天是一个发生高峰期。这种病不像其他的病害慢慢显现症状,一旦发现就很难控制,这时候防治基本都没什么效果了,所以一定要做好提前预防工作。”
对于姜瘟病的发生特点和危害,在场的姜农们都深有体会。“治姜瘟病用过好多种药剂都不管事,有时候会用掩埋的方法,只能管一小片区域,多了的话也不行。”生姜种植户李仁芝说,姜瘟病一旦发病往往损失惨重,他去年种了十几亩姜基本全军覆没。
虽然难治,但并不代表无计可施。田事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给姜农开出了对症药方——首先替代传统抗性药剂,采用有针对性的生化结合处理方式进行种子处理,先打上预防针;开沟下姜种前进行土壤消毒,采用生物基质替换方式,进行有效隔离;后期培沟时注意喷药防治处理土壤,以防姜瘟病从断根伤口侵入,同时注意适期追肥提高作物抵抗力。此外,高温天气连阴雨一定要注意排水。把住了这几道关口,就会把姜瘟病的感染概率大大降低。专家的讲解让姜农们频频点头。
“我们要引导农户改变种植习惯和理念,从见病治病转变为未病先防。”北京田事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易虹介绍说,今年在马寨乡选取了15个种植户的30亩地进行试验,采用生物菌肥和生物农药组成的生物集成技术,类似于中西药结合综合防控,可以从源头预防病害大发生,预计防治效率可以达到70%以上。
“解决生姜的姜瘟病和腐烂病等病害问题,每亩可帮农民增收5000元以上。生物技术的综合运用,也可以让种植的农产品完全达到绿色食品标准。接下来我们会进一步优化方案,形成标准,帮农民实现省工节本,丰产丰收,在此基础上,明年重点研究解决重茬问题,进而推动生姜产业提升。”易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