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态法喂养,好卖得很。”59岁的余定泗看着圈舍里的100余头猪,喜笑颜开……
余定泗曾是四川省通江县新场镇巴州沟村的贫困户。截至2013年底,通江县共有3.3万户贫困户、11万余贫困人口。为脱贫攻坚,通江县为全县157个贫困村,每个村安排了一名县级挂联领导、一个帮扶部门、一个驻村工作组、一名第一书记、一名农技员。一方面“扶志+扶智”,增强贫困群众的发展意愿和能力;另一方面帮助制订产业扶贫方案,引导群众发展以“菜园”“果园”“药材园”“养殖园”“加工园”为主的“五园”经济。
余定泗家规划的是养猪产业。在驻村工作组的帮助下,余定泗很快申请到了免抵押、免担保、财政贴息的扶贫小额贷款和产业周转资金10万元,还获得残联帮扶资金2万元。2015年新建起标准化圈舍。2017年,他养母猪32头,出栏育肥猪320余头,还养了1000多只土鸡,出售了4000余只鸡苗,全年收入达50余万元,净赚10余万元,获得当年“四川省脱贫攻坚奋进奖”。
致富不忘本。2017年,余定泗成立了东山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农户”模式,吸纳了17户贫困户加入,为他们低价提供仔猪、鸡苗,免费指导技术,主动联系销路。如今,17户全都脱了贫。“我想再扩大养殖规模,今年收入突破100万元,纯利突破20万元,力争合作社社员户均养殖收入2万元。”
本报记者 刘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