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艳玲
一只手编筲箕,一只放养土鸭,一头农村土猪,能卖多少钱?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四川省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村民何正春断然不敢相信。2017年底,岫云村在成都开展“远山结亲”认购活动,何正春自己亲手编制的、在农村集市上只能卖20元一个的筲箕,在认购现场竟然以3000元的价格被拍走。
“上百倍的溢价,背后是竞拍人爱心帮扶的善意,也是对传统小农生产模式的关怀。”作为“远山结亲”活动的发起者,岫云村支部书记、岫云生态农产品合作社理事长李君告诉记者。
2010年,放弃城市高薪回到家乡的李君高票当选岫云村书记。这位见过世面的年轻人带着大伙儿成立了合作社。他却没有忙着建大基地找大市场,反而另辟蹊径,致力于开发农村留守劳动力,打造小农生产服务平台,走出了自己的独特路子。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岫云模式对精准扶贫的突出作用,狗年新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四川视察时,还听取了李君的汇报。
挖掘小农生产资源为城里人找个山里亲戚
城市家庭想找正宗“土货”而难得,农村留守劳动力资源开发不足,为何不为这两者牵线搭桥呢?一次受朋友所托为其带农村土鸡蛋的经历,让李君受到启发。
“大基地不是唯一的出路,传统小农生产方式有它独特的魅力。”李君表示,岫云村是最典型的山区村落,位置偏远,人多地少,耕作条件差,大量青壮劳力外出务工,在没有大额资金投入的情况下要实现大规模的主导产业培育太难。
从2010年起,岫云村启动“远山结亲”计划,抱着“为城里人找个山里亲戚”的宗旨,计划在城里招募1000个杰出家庭和企业,与岫云村及周边1000家农户结成对子,“一对一”地为城市家庭提供高品质、原生态农产品。
“我们不搞大规模基地,而是走村串户,邀请那些有能力遵循传统生产方式的农户加入岫云生态农产品合作社,成为优质生态农产品的生产者。”李君表示,通过合作社将分散的小农生产者聚合起来形成品牌,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根据其生产资源适量扩充产能,进行适度规模化生产,合作农户每家养殖生猪不超过6头、鸡鸭不超过50只,保证农产品高附加值、原生态。
重建计价规则激发农户生产热情
喂养一年的土鸡售价188元一只,两年的208元,三年的228元。时光鸡、岁月鸭、年华猪……在合作社的产品价格体系,按重量计价的传统已经完全被打破。
“这可不是博噱头,而是有讲究。”李君告诉记者,如果是按重计价,农户为了多卖钱,就可能通过圈养、喂饲料等办法给畜禽增重,这就违背了合作社向客户承诺的农村生态放养的养殖模式,改成按喂养周期计价后,农户就不会有这样的冲动。
一传十,十传百,原本已经对养猪养鸡提不起兴趣的村民又有了热情。李君告诉记者,几年时间里,以岫云村为核心,合作农户已经拓展至50个村,至少3000户。
但农户分散养殖,如何才能保证每家每户都按传统方式养殖呢?为此,李君表示,岫云生态农产品合作社建立了诚信联保机制。想要加入合作社,除要通过按传统方式养殖的能力考察外,还需要本村有人愿意为其担保。一旦发现没有按照传统方式进行养殖,不仅将被直接清退,而且担保农户也被连带记过一次。
此外,合作社为每个家庭都建立了《诚信道德档案》:家庭基本情况、产业情况等全部记录在册,每季度还公开评选诚信家庭户。而且,加入合作社的农户门上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条型码。买家扫一扫产品上的二维码,便能查到这是出自哪家哪户。
线上线下两条腿打造岫云小农品牌
2014年底,受“互联网+”启发,李君将“远山结亲”活动搬上了网,建起了f2f(familytofamily)平台,以实现生产农户和城市家庭的直接对接。没想到,原本只想着帮助留守农民增收的“山沟沟项目”,却引起了资本的注意,意外获得了天使投资400万元。
为了让城市消费者能切身体验到产品品质,2015年岫云村生态食材体验餐厅在成都开业。作为岫云村农产品线下营销中心,餐厅成为村里农产品持续、稳定的出口。
店里的每一道菜对市民来说是一次舌尖盛宴,对村民来说却是经济来源。店里的酸水豆腐所用的米豆腐来自岫云村53岁留守妇女何定琼之手。她每月大概为“岫云村”线下体验店提供400斤米豆腐,除去成本可以净挣1700元。鲜美的土鸡汤出自村里残疾人郑荣华饲养的土鸡,每年她家通过出售土鸡收入15000元。韭菜炒鹅蛋来自李广荣、侯淑兰夫妇饲养的优质土鹅,每年为他家带来上万元的收入……
2017年底的认购现场,8家爱心企业共认购苍溪县农产品1300万元,其中600万元的农产品来自岫云村。“这说明,山里的生态农产品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只要农民种养的东西有销路,大家就有干劲。”李君说,接下来,村里将继续主抓“小农经济”,在保证岫云村出品农产品品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岫云村品牌,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岫云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