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调研组来到同仁县新城村,调研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新城村党支部书记周云全说:“村里成立了同仁县新云种植专业合作社,我也入了股,任理事长。政府出资7万元,有16户自愿出资3万入股,盖了1个蔬菜大棚,另外从村里租了5个大棚,种植了辣椒、西红柿等。”
合作社由16户社员集体经营,每户必须出一个劳力参加大棚生产,以100元/工分的标准雇佣这16户人干活,派专人记录每天出工情况,保障90天出工的数量,最后以130元/工分进行年底分红。
如何保证社员们的劳动积极性?周云全告诉调研组,如果这16户入股的农户不愿意出劳力,合作社可以用100元/工分的标准雇佣其他村民,大家的工作积极性还是很高。大棚一天的活按照工作量分配到每个人,大家需要保质保量完成。周云全又给调研组算了一笔账:“去年俺们这16户中,拿到工分最多的116个,最少的40个,这两户年底收入(包括分红)分别为2.53万元和9200元。”
回来路上,调研组遇到一直在外打工的村民吴其文,他告诉调研组:“去年我做了4个月零工,赚了1.2万元,家里有4亩地,农忙的时候回来干活,去年种了两亩油菜、1亩小麦和1亩洋芋,收入2500元左右。”调研组问他:“你知道村里成立的合作社吗?听说去年效益还不错。”“听说了,我想今年加入到村里合作社一起干。”吴其文说。
通过新城村成立特色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实践可以看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收益好的产业不仅可以为村里留守的年纪偏大、劳动力较差的人找到家门口的挣钱机会,更为外出打工的村民回乡找到了门路。
百乡万户青海调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