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确保粮食安全。首先,把上等肥沃地让给粮食生产;其次,满足当地特色种植对肥沃地的需要,特色农产品多是农民种植业的主要收益来源。
2.进行早熟栽培。肥沃地植棉,很易造成营养生长过旺而晚熟,再加极端天气频发,出现很多不确定性。为规避晚熟风险,除选用早熟品种外,在中下等地植棉为上策。
3.适应管棉劳力状况。肥沃地植棉,加重了整枝、化控、防治病虫等作业的强度和难度,不仅增加资金投入,还挑战劳力的耐心与体能。如以上作业处置不当,或遭遇不利极端天气,很易诱发倒伏、烂铃和徒长风险。
4.充分利用品种资源。有的品种如“国欣棉9号、11号”,抗棉铃虫和枯黄萎病能力强、上部结铃潜力大,但种在肥沃地,有晚熟风险和费工之弊;种在中下等地则适宜。又如“国欣10-6B”,在中下等地表现稳产高产,种在肥沃地叶片多偏大,棉田通透性差,下部有畸形小桃,常减产降质。
5.适当降低单产指标。肥沃地植棉,有亩产300公斤的单产潜力,但风险较高,且质量把握性小。如把亩产指标降低为稳产250公斤,则中下等地也易实现,风险可大大降低,可重点放在提高好花率和保证纤维品质和籽棉质量上,更有利于提高亩收益。
6.充分发挥棉花耐瘠性能和根系优势。棉花种在中下等地,通过适当增加密度,并运用中耕、揭膜等措施促主根深扎和根系下移,不一定比肥沃地明显减产,反而因减少投入而增加亩收益。
7.逐步扩大农户植棉规模。农户植棉不足5亩的没什么意思,应最少达10亩以上。限于管棉劳力条件,中下等地就容易实现。通过逐步扩大植棉规模,总收益会大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