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防治虽然是防治病害的重要手段,但如果通过各种物理防治措施抑制了病害的发生,就可以减少化学药剂的施用量,提高蔬菜的安全性。从物理角度出发,调控棚内的温、光、水、肥四方面,抑制病原菌的传播浸染,是防治病害发生的重要措施。
温度
病原菌都有一定的发病适温,超出了这个温度范围,病原菌的浸染就受到抑制,甚至被杀灭。真菌类病原菌一般对高温敏感,对低温不敏感,在低温下,病原孢子可以存活更长的时间;而在高温下,病原菌很快被杀灭。有一些喜温蔬菜对高温的耐受性较好,如黄瓜在38℃、湿度较高的情况下,光合作用最强。因此,在棚内湿度较大且晴天时,中午关闭通风口,提高棚内温度到40℃并维持2小时,可以很好地预防黄瓜病害的发生。
光照
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对病原菌有很强的杀灭作用,而且光照强,植物光合作用充分、光合产物充足,植物的抗逆性就强,病原菌更难浸染。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阴雨天气光照弱,病害最易暴发流行。光照还直接决定着棚内温度的变化。
水分(湿度)
在正常情况下,棚内的光照、温度主要由外界大环境决定。如连续阴雨天,光照、温度都不可能高。这时,水分就成为了影响病害流行的关键因素。湿度大,有利于病原菌的浸染传播。多数病害的暴发流行,都需要85%以上的相对湿度。
棚内的湿度受灌溉、通风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通风是影响棚内湿度最主要的因素。一般条件下,棚内的湿度远远高于棚外,若通风条件好,棚内外空气流通,棚内湿度则下降。病原菌完成浸染危害过程,需要较长时间湿度较高的条件。很多菜农在揭草苫后通小风10~20分钟,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迅速降低棚内的湿度,减少蔬菜表面结露的时间,抑制病原菌的浸染。传统灌溉方式水分利用率低,对棚内湿度影响大;而滴灌等则可以大大提高水分的利用率,减少地表水分的蒸发,控制棚内的湿度。地膜覆盖,直接减少了地表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减少了地表水分蒸发。湿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温度越高,湿度越小。
肥料
肥料是植物生长的“粮食”,土壤肥力的多少、比例是否合理,决定了植株的发育情况。若植株发育不良,则抗病性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