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理升温
以平菇为例,平菇低于5℃不再生长,即使低温型菌株如2006、特抗1号等,尽管在4℃左右不至于发生生理性病害,但也需要10℃以上的温度才能长得好。因此,冬季生产中的升温与保湿,便成为至关重要的管理任务。一般温度的提高通过日光增温、棚内生火炉等方式即可解决。但生火炉增温时,大多数菇农常怕“跑了热气”而密闭菇棚,结果导致通风严重不良,二氧化碳积聚,湿度居高不下,在产生畸形菇的同时,也会引致某些侵染性病害的发生。生产中常见的茶花菇、拐棍菇、菜花菇等均因此而发生,一些浸染性病害如腐烂病等也与通风不良、湿度过大有着密切的关系。解决办法:自然条件下,晴好天气时,上午10时后开始通风,至14时左右结束。从棚内上方拉一层遮阳网或黑色薄膜,揭开草苫后日晒增温,令热量进入而将直射光挡住。通风过程中会有不同程度的降温,风量只要不是过大,有时反而对出菇和子实体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条件的可安装水温空调,既可有效调温控温,又因该设备可对菇棚吹出循环风而使棚内空气清新,避免了因通风不良发生的各种问题。
二、适度保湿
适当的基料持水和棚内的空气湿度,统称为水分,生产中一般分别调控在63%和85%~95%,才可能保证菌丝和子实体的正常生长。但是,水分只是食用菌生长的条件之一,并非唯一因素,尤其子实体生长期间,适量的通风是不可少的。而通风与湿度的保持是一对实际存在的矛盾,通风则降湿。实际上,一定条件下,如冬季中午时分,因适当通入高于棚温的空气,可使棚温略微升高,并因此引发棚内水分的蒸发,使此时的湿度有所升高。如同变温可刺激出菇一样,一定的湿度差有时还会有促进出菇的作用,并且,在湿度相对偏低的情况下,还可抑制某些病害的存活和生长,但应根据子实体的不同阶段,将湿度差控制在10%~20%,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生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