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盲蝽是我国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寄主植物包括棉花、苜蓿、枣、葡萄、苹果、梨等多种重要作物和果树。近年来,绿盲蝽对葡萄的危害逐年加重,已成为葡萄上的重要害虫,严重影响葡萄的营养生长,给果农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为大家详细介绍了葡萄绿盲蝽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等相关知识,供大家参考。
1、绿盲蝽形态特征
绿盲蝽成虫体长5.0毫米,宽2.2毫米,绿色,密被短毛。头部三角形,黄绿色,复眼黑色突出,无单眼,触角4节丝状,较短,约为体长2/3,第2节长等于3、4节之和,向端部颜色渐深,1节黄绿色,4节黑褐色。前胸背板深绿色,布许多小黑点,前缘宽。小盾片三角形微突,黄绿色,中央具1浅纵纹。前翅膜片半透明暗灰色,余绿色。足黄绿色,肠节末端、财节色较深,后足腿节末端具褐色环斑,雌虫后足腿节较雄虫短,不超腹部末端,跗节3节,末端黑色。卵长1.0毫米,黄绿色,长口袋形,卵盖奶黄色,中央凹陷,两端突起,边缘无附属物。若虫5龄,与成虫相似。初孵时绿色,复眼桃红色。2龄黄褐色,3龄出现翅芽,4龄超过第1腹节,2、3、4龄触角端和足端黑褐色,5龄后全体鲜绿色,密被黑细毛;触角淡黄色,端部色渐深。眼灰色。
2、绿盲蝽在葡萄上的发生规律
绿盲蝽以卵越冬,越冬卵主要产在葡萄芽鳞内,占越冬卵总量的98%,极少量产于葡萄枯枝、落叶内。翌年日均气温在10℃以上时孵化为若虫,随后出现成虫。
绿盲蝽一年发生4~5代,在葡萄整个生育期均有发生,1、2代为主要危害代。绿盲蝽的发生与葡萄的生长发育有关,北方地区葡萄园内第1代若虫孵化高峰为4月下旬,此时正是葡萄萌芽期,1代若虫取食危害葡萄嫩芽。第2代若虫于6月上旬即葡萄花期至幼果期达到孵化高峰,危害葡萄的花序、幼果,2代成虫羽化后开始部分转移到附近杂草、果园、苗圃等植物上危害,部分仍留在葡萄园取食危害。第3、4代成虫仍有部分转移扩散至园外危害,因修剪和清理副梢及喷洒药剂等原因,园内虫量较少,对葡萄造成的危害较轻。第5代成虫于9月下旬开始大量迁回葡萄园产卵越冬,发生数量多,且持续时间较长,从9月中旬一直到11月上中旬均有成虫发生。
绿盲蝽世代重叠现象严重,主要转移到豆类、玉米、棉花、蔬菜等作物上危害。成虫寿命最长可达45天,飞行力极强,行动活泼,日夜均可活动,但夜晚活泼,白天多在叶背、叶柄等隐蔽处潜藏或爬行,清晨和夜晚爬到叶芽及幼果上刺吸危害,稍受惊动,迅速爬迁,不易发现,防治困难。若虫有避光性,昼伏夜出,阴雨天可全天取食。
3、葡萄上绿盲蝽的防治对策
由于越冬卵在芽鳞内不利于防治的特点,可根据各世代发生时间,于1、2代若虫孵化期集中防治,消灭初始虫源;于第5代成虫发生期,对葡萄园内外进行大面积喷药防治,杀灭末代产卵成虫,减少越冬卵量;第3、4代危害轻,再加上生长期防治葡萄病害喷洒杀菌剂的次数增多,对虫卵的孵化影响较大,无需单独防治。
具体防治措施如下:
萌芽前喷施3~5波美度石硫合剂,可杀死部分越冬虫卵。葡萄发芽至新梢展叶期,首先选用渗透性强的高内吸杀虫、杀卵药剂。常用化学药剂有:80%敌敌畏乳油1000~1500倍液,10%氯氰菊酯2000倍液,48%乐斯本(毒死蜱)乳油2000倍液,10%吡虫啉3000倍液,2.5%三氟氯氰菊酯(功夫)乳油3000倍。生物农药及植物源杀虫剂有:苦参碱、5%天然除虫菊素(云菊)、烟碱、黎芦碱、复合楝素、矿物油乳剂等。各药剂可交替使用,每隔7~10天喷洒1次,连续喷2次。与枣树、桃树相邻的葡萄地块,绿盲蝽往往发生比较严重,可连续喷药3~4次。若春季阴雨天多,应特别加强雨后防治。如果喷药后遇雨,应及时补喷。喷药时间最好在上午9:30前或下午4:30后。同时掌握好喷药质量,做到喷严喷细,枝干、叶、花蕾或幼果及地面杂草全部喷到。
4、葡萄上绿盲蝽危害严重的原因
近几年,葡萄上绿盲蝽的危害越来越严重,特别是我国北方地区,因此总结一下绿盲蝽危害严重的原因,为进一步防控其发生和危害提供基础依据。
4.1种植品种和结构的改变
自从1997年以后,随着转Bt棉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大大减少了用于防治棉铃虫的杀虫剂用量(可兼治棉田盲蝽象),从而使得绿盲蝽暴发成灾,这在棉区葡萄园表现十分明显。绿盲蝽爆发的案例大多发生在棉区的葡萄园。再加上近年来我国农业的种植品种和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棉花作物的种植面积逐年缩小,果树、蔬菜等作物面积大幅增加,从而使得绿盲蝽转移到葡萄上危害。
4.2果树间作不合理,加大了虫口密度
为了保证国家下达的棉花面积,大多数果农在幼树行间夏季种植棉花,冬季种植蚕豆等作物,这些作物均为绿盲蝽的原发寄主,会招引大量绿盲蝽,导致其突然暴发。因此随着树龄的增长和间种作物面积的减少,绿盲蝽转移到葡萄树上危害。
4.3气候环境和管理水平的影响
气温20~30℃,相对湿度80%~90%最适合绿盲蝽的发生和蔓延。春季降雨多或夜晚下雨,白天转晴,特别有利于其孵化和繁殖,造成虫口密度大。再加上近年来,果农对葡萄的管理措施得到了加强,新梢生长茂盛,但修剪水平跟不上,使果园通风透光不良,田间湿度增加,为绿盲蝽创造了有利的繁殖条件。
4.4抗药性增强的影响
绿盲蝽的爆发,可能与大量有机磷杀虫剂被禁用有关,因为一些传统农药对绿盲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由于菊酯类农药的单一长期使用,使得绿盲蝽抗药性成倍增强、防治效果逐年下降,再加之果农用药不当,杀伤了大量天敌,造成绿盲蝽发生日益加重,虫口密度大幅增加。
4.5人为主观因素
绿盲蝽由于虫体较小,成虫和若虫体色均为绿色,与葡萄叶的颜色基本相同,再加上白天静伏于叶背面和杂草上、分散危害、卵产在植物组织体内等特性,因此一般不容易被发现。许多果农在嫩叶被害后尚不知道是绿盲蝽所为,错认为是黑痘病或缺素症,而果实上的症状又与灰霉病和穗轴褐枯病的初期症状相似,疏于防范,从而贻误了最佳的防治时期。除此之外,果农多侧重于病害防治,发芽前喷药以石硫合剂为主,开花前后基本不喷洒杀虫剂。上述这些主观因素都会导致绿盲蝽的大发生。
4.6防治时间不合理
4月中下旬葡萄开始展叶时绿盲蝽开始危害,一直持续至幼果期。而果农多数在5月15日左右才第1次用药防治,此时绿盲蝽已对叶片和花蕾造成危害,错过有利防治时期。花前怕影响放蜂,不喷杀虫农药,错过了越冬卵开始孵化时防治的关键时期,导致绿盲蝽繁殖快、分布广,给防治带来很大困难。雨后绿盲蝽对葡萄的危害很严重,而且果农没有雨后喷药的习惯,造成防治效果不好。再加上没有经验的果农在药剂选择上判断不当,造成防治效果较差。
5、葡萄虫害防控技术理念
采收后与翌年的萌芽前对虫害的防控措施不可忽视。葡萄害虫一般是一年多代繁殖,果实采摘后,大家认为虫害对葡萄产量已无什么影响了,就放松了警惕,导致越冬的害虫种类增多,害虫基数增加,为翌年虫害的发生埋下了隐患。早春看不到害虫,会导致防治时期推迟,而一旦发现害虫危害,再进行防治,已来不及了。因此,每年记录好防治历,搞好虫害的预测预报,对虫害的防控措施非常重要,比如葡萄萌芽前后悬挂性诱芯和杀虫灯诱集绿盲蝽成虫,目测葡萄叶片及果实的受害情况等等;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减轻或避免害虫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