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致夏玉米产量不能提高的原因
1、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应用有难度。一是由于化肥、农膜、种子、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影响到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增加了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难度。二是围绕新品种和新技术,主体培训不够,示范力度不大,影响到良种良法的普及率。
2、留苗密度不合理。玉米留苗密度因品种、地力及肥水管理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异,过密过稀都会限制产量的提高。生产中,一部分群众不顾品种特性及其它条件盲目扩大种植密度,造成田间郁闭,采光不足,光合作用受阻,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失调,空秆率提高,千粒重降低,影响产量;还有少数群众为了减少种子投资和省去间定苗这一工序,故种植时降低播量,造成密度过小,导致减产。
3、施肥方法不当。据我们调查,玉米施肥存在的问题,一是氮肥用量偏高,个别农户亩施纯氮19公斤以上,忽视了磷、钾肥及微肥的使用,氮、磷、钾配比不合理,造成土壤养分失调,肥料利用率不高。二是少数农户不按叶龄施肥的原则进行,随意混合肥料,不能满足各生育阶段对养分的需求。
4、灌水不及时,有靠天等雨思想。玉米植株生长高大,生育期处于高温炎热季节,叶面蒸腾与植株间蒸发量大,因而需水量大,只靠降雨难以满足生长发育所需,必须靠灌水补充。各生育期缺水,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也不同,苗期、拔节期、抽雄期、灌浆期缺水都不利玉米生长,特别是开花期间干旱,会使受精条件恶化,造成缺粒、秃顶。在实际生产中,大部分农户有靠天等雨思想,旱情严重时才灌“救命水”,由于灌水不及时,不能保证关键时期的水分供应,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玉米减产。
二、提高夏玉米产量的几个技术措施
1、大力推广应用新品种和新技术。玉米要高产,品种是关键,经管细务是重点。生产中,要加强新品种、新技术和标准化生产培训,建好良种良法示范点,组织好新品种、新技术现场观摩活动,促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大面积应用,为夏玉米提高产量奠定良好基础。在我县,应选用中早熟、优质、高产、抗病虫的品种郑单958、浚单20、沈单10号、农大108等,大力推广硬茬直播、免耕直播和玉米专用长效缓释肥等技术。
2、查苗补苗,及时定苗,合理密植。玉米播种5—7天后,要经常到田间查看出苗情况,发现缺株断垄现象,要及时补栽或补种。3—4片叶时一次定苗,定苗时要根据所选用的品种特性及地力水平合理确定留苗密度。紧凑型品种亩留苗3500—4000株,平展型、大穗型品种亩留苗3000—3500株。肥力好的适当多留,反之应适当少留苗。
3、科学施肥。坚持“争取施底肥、种肥,重施拔节肥,补施穗肥”的原则,并要有机无机肥相结合,实行配方施肥。一般玉米全生育期亩施纯氮13—15公斤,纯五氧化二磷7—8公斤,纯氧化钾5—10公斤,并根据目标产量进行适当调整。其中氮肥中种肥占20%,拔节肥(七叶展期)占60%,穗肥(十一叶展期)占20%。磷、钾肥要求作基肥一次施入。有条件的争取每亩施入有机粪肥2000—3000公斤。
4、保证生育关键时期的水分供应。当播后土壤含水量低于17%,拔节期低于16%,抽雄期低于17%,灌浆期低于18%时就要及时灌水。一般全生育期应灌水3—4次,以保证生育关键时期的水分供应。
5、及时防治虫害。在我县危害夏玉米的主要害虫有粘虫和玉米螟。广大农户应根据县植保站的病虫情报,经常到田间观察虫害发生动态,当虫害达到防治指标时及时防治。防治粘虫,可用90%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喷雾。防治玉米螟,每亩可用3%的呋喃丹颗粒剂2公斤,投放在玉米心叶内,每株投放0.5克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