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全国乡镇的近10万套大米加工机组及农村的简易碾米机外,目前我国具有较好技术水平的大中型大米加工厂7 000多个,年生产加工能力为4000多万t,是我国城镇商品大米的主要生产供应者[5]。受仓储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优质稻谷与劣质稻谷混储,影响了稻谷的精加工。由于储藏设施和技术落后,每年有大量的粮食发生虫害,不得不使用化学药剂熏蒸,使粮食受到污染,加工后的大米,食用品质下降。成品粮储存是我国粮食体系的薄弱环节[6]。这是因为目前广泛采用的“三低”(低氧、低温、低浓度磷化氢)保管方法适合于大型粮库采用,但对在运输、销售环节上的成品粮有一定局限性。在我国,大米加工出来后到居民手中这段时间通常为3~6个月,外地调入的大米时间更长些。其中在转运点、运输、粮店、居民家中储存诸环节上对大米品质保存缺少有效的保证措施。我国农户储粮占总储粮80%,国家仓储能力只占市场总需求20%左右,粮食保鲜效果比较低。主要储存方式有:麻袋、编织袋包装存粮,仓内散存、格仓散存,囤存、水泥柜存,缸、桶存,挂架存等。每年全国粮食损失率达15%左右,约600万t。
2.2大米包装现状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大米包装都以麻袋、塑料编织袋、布袋为主,每袋15kg、25kg、50kg等,破袋、裂口现象较为严重,损失较高,显然不能满足优质大米的包装要求。但当时还只注意在数量上的损失,而质的损失还未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针对大米包装的现状,粮食包装行业提出了“大改小,重改轻”,向小包装发展的指导方针。近年来,大米的销售包装有了较快的发展。1990年广州市2.5kg优质大米小包装普及率达20%,1991年上海上半年供应2~2.5kg不淘洗米达1000t。在目前,我国已出现大米小包装的城市中,市场上的袋装米品种有香米、软米、不淘洗米等。但并不普遍,只是在个别城市包装较好,在大部分地区,大米销售包装技术和水平还不高。
3大米储藏技术
粮食随储藏时间的延长,其品质发生逐渐下降的自然陈化,其陈化速度的快慢,取决于不同的储藏方法。现在大米主要的储藏形式有常温储藏,低温储藏、缺氧(自然缺氧、充CO2、充N2、真空)储藏、化学储藏、机械制冷储藏、塑料薄膜密闭储藏(米堆)、涂膜保鲜技术储藏等。
3.1常温储藏
常温储藏是现在应用最广也是我国最为普遍的大米储藏方式。农民收割稻谷后,先将其晒到足够干(安全水分以下),然后碾磨成大米进行常温库存,缸、桶、编织袋存等。主要是利用大米的水分含量低,延缓大米品质劣变,这种储藏方式只要控制大米的含水量,操作虽然比较简单,但大米量和质上的损失都比较严重。
大米水分含量、温度与大米储藏品质下降呈显著正相关,水分含量、温度高,使得其更易劣变和微生物生长。不同温度大米的相对安全水分见表1。
表1不同温度大米的相对安全水分含量
温度(℃) 0 5~10 20 25 30 35 40
相对安全水分(%) 16~18 ≤16 ≤14 13~13.5 <13 <12 <11
3.2低温储藏
低温储藏是目前较好的方法[7]。实现低温的途径有2种:一是利用机械通风将冬春自然低温通入粮堆,使仓内大米温度降至低温状态,并利用粮食热阻大,导热系数小的特性,使粮食较长时间保持低温;二是在夏秋季高温季节采用窗式空调器补充冷源,以保持粮温的准低温状态,但因其费用太高,在目前和今后较长时间内还难以大量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