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生长能“听”人的指挥?这并非神话。为防止倒伏,让小麦底部的茎秆变成实心,以增加承受力;为减轻上部压力,让麦穗上不长麦芒,也免得凝结更多的露水增加重量;让小麦的叶片前期挺直,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待抽穗后叶片又转为下垂,保证行间的高透光率。这是5月28日,来自河北、陕西、山东等地的领导、农业专家以及农技推广中心主任、种子管理站站长们在河北省藁城市的农田里亲眼所见。制造这一神奇的就是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项目、863计划和中科院创新工程的大力支持下,以李振声院士为首的研究人员经过10多年的努力,在对近2000份的种质资源筛选的基础上,经过有性杂交、系统选择和重要特性系统鉴定,培育出了“小偃81”小麦新品系。经过在冀鲁陕豫的引种试验,取得良好效果。在河北省2004年的区域试验中,“小偃81”品系全面增产,平均亩产量1130斤,最高产量1235斤,在10个参试品种中居第一位。同传统的小麦育种技术路线相比,李振声创新研究组开辟了一套新思路:打破了原来认为只有叶子直立才能提高光合作用的观念,证明在小麦抽穗后叶子下垂会更利于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30多年前,小麦成熟后是“一麦二草”,即籽粒仅占每株总重量的1/3,其余皆为麦秸。现在小麦成熟后基本可达“一麦一草”,籽粒占40%-45%。而“小偃81”品系成熟后籽粒已接近60%,有望达到“二麦一草”;近30年来,我国粮食增长主要是依赖过量的化肥投入。但磷肥易被土壤固定,且固定后很难为小麦有效吸收。“小偃81”的特点正是在不增加化肥施用量、通过高效吸收氮和磷实现增产的。“小偃81”新品系是遗传发育所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李振声院士带领的研究组,历经十多年的小麦高效利用土壤营养元素、提高光合效率、高产株型结构研究和对大量种质资源鉴定筛选的基础上,于1996年利用“小偃54”与“8602”杂交,采用系统选择和重要特性鉴定相结合的方法育成的优质、高产与稳产小麦新品系。该品系的特点,一是群体结构比较合理,丰产性状好。分蘖成穗率高,适宜亩穗数40-45万,穗粒数30-35粒,千粒重38克左右,穗粒重三者比较协调;秸秆韧性较好,抗倒伏;后期成熟落黄较好,大面积种植具有亩产550kg以上的潜力;二是适应范围广。桓台及其他地区试验示范均表现出良好的丰产性能;三是籽粒品质较好,属硬质麦,角质率80%以上,出粉率高,面粉白度好。在李家洋副院长和有关小麦专家赴山东考察“小偃81”小麦新品系试验示范情况时,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品系农艺性状好、丰产潜力高,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专家们建议应在山东省科技及农业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加快“小偃81”的区试进程,并将桓台县作为“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核心试验区进行建设,加大“小偃81”示范种植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