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质量改善,小麦出苗良好。
10月8日-9日,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组织小麦专家对全市小麦播种和出苗情况进行了检查,专家组认为:在今年秋旱较重的情况下,小麦播种情况总体良好,主要表现在:
(1)整地播种质量有所改善。大部分麦田采取了二次秸秆粉碎、耕翻(深松)、轻耙(旋耕)的整地方式,整地质量有一定提高,小麦露籽现象减少,播种质量提升。
(2)适播麦增加,晚播麦减少。据市农业局播种进度统计,10月5日前播种的适播麦占总面积的72.5%,较上年增加33.5个百分点。10月5日后播种的晚播麦占27.5%,较上年减少29.1个百分点。
(3)出苗情况良好。调查表明,10月1日前播种的小麦已全部出苗,底墒较好或浇过出苗水的麦田出苗情况良好。
前期降雨偏少,未浇水麦田墒情较差。
9月份以来降水普遍偏少,全市平均降水量为40.4毫米,比常年减少两成,较去年减少五成。且各区县间差异较大。通州降水量最大,为71.8毫米,但主要集中在9月1日(48.7毫米);降水量最少的是顺义,仅有22.5毫米。另外,昌平和平谷降雨量也不足30毫米。降水偏少,加之9月下旬-10月上旬晴朗天气多,土壤失墒快,造成土壤墒情较差。10月8-9日,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对全市小麦监测点土壤墒情进行了调查,55块麦田0-10厘米、10-20厘米、20-40厘米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3.4%、14.6%、15.0%,土壤相对持水量分别为54.6%、59.5%和61.3%,个别地块干土层已超过3厘米,无法满足小麦发芽和出苗的需要。
抓紧镇压补水,力争一播全苗。
已经出苗的麦田:
(1)由于土壤旱情较重,多数麦田播后浇了出苗水,调查发现,部分麦田浇水后土壤表层板结,造成窝苗现象,建议人工用铁耙及时破除板结,助苗出土。(2)部分麦田未浇出苗水,由于墒情不一致,造成出苗不全,呈现“花脸”田,应及时浇水,确保苗全苗匀。
播种未出苗的麦田:
(1)对于土壤墒情较好,播种深度适宜,种子处于湿土中,但没有及时镇压的地块,要抓紧时间在播后4天内进行镇压,以促进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保墒提墒,确保出苗;(2)对于土壤水分不足,干土层已达2-3厘米,大部分种子处于干土中的地块,则要及时进行浇水。有喷灌条件的喷两小时左右,接上湿土即可;为防止板结,一定要在麦苗顶土时喷第二遍水,确保湿土出苗。若采用畦灌或小白龙灌溉,则要做到随灌随渗,严防地表积水。灌水或降雨后,若地表板结,应在麦田表土干松时及时破除板结,防止窝苗。(3)对于秸秆还田、但没有进行耕翻而只是旋耕整地的麦田,由于表层秸秆多、墒情差,种子与土壤接触不好,不能确保小麦出苗,要及时浇水或镇压保全苗。同时,还要注意冬季镇压防冻。
关注虫害发展,及时防治。
个别地块出现蚜虫、灰飞虱和叶蝉等害虫危害,应密切注意其发生发展情况,及时喷药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