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90年代后,我国三北地区农业种植中对磷酸二铵的施用效果都很认可,随着国产磷铵产量的快速增长,大量磷肥的施用,从1981年至2000年,我国粮田土壤磷素以11%的速度增长,土壤全磷、有效磷平均提高0.21克/公斤和5.7毫克/公斤。缺磷土壤面积已经从80年代的67%减少到50%以下,富磷土壤面积从7%增加到15%。通过多年来施用磷肥,我国北方农业区土壤中速效磷水平已经普遍上升,尤其是高产农田和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地,表层20厘米土壤速效磷的水平很高。这就说明三北地区在维持作物产出的情况下,保留在土壤中的速效磷已经有所积累,造成连年施磷铵效果不如初效的现象,这种现象又错误导向出施肥量不断地提高,施用方法不适宜地扩大,例如有的用量达50公斤,有的将磷酸二铵作追肥和冲施肥等。
今天要求合理施用磷酸二铵要根据磷酸二铵的自身特性,根据土壤中速效磷含量的变化及时调整施肥用量和施用方法。按照平衡施肥的原则,充分发挥磷铵的增产作用。磷肥施用的技术要在此基础上,作出相应调整。
磷酸二铵是一种低氮高磷的二元高浓度复合肥
磷酸二铵含N18%,含P2O546%总养分达到64%的高浓度。在养分供应上具有低氮、高磷无钾的特点。施在缺磷的土壤上效果特别好。80年代初我国北方广大农业区土壤普遍缺磷,表现在粮食作物的千粒重较轻,农民当时把磷酸二铵施在各种作物上,增产效果都很明显。所以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农民都很喜欢施用这种肥料。到90年代初,北方地区的农民开始反映,多年施用磷酸二铵后,肥效就不突出了。与此同时,各地土壤肥力调查与测试数据也表明,在中、高产水平农业区的表层土壤有效磷水平逐年提高,磷在土壤中有所积累,施磷肥有后效。这说明磷肥与氮肥的特性不同,氮肥性质活泼,施入农田后有挥发,淋失和反硝化脱氮等损失,而磷肥性质不活泼,在农田土壤中不仅迁移很慢,转化产物活性低,当季利用率很低,而施用后的累积利用率却很高。
磷酸二铵合理施用的原则
磷铵施种肥,可以起到重要作用。精量的磷铵用作种肥可以体现一个“巧”。春天农田低温,土壤养分库中的磷活化慢,而作物幼苗期正是磷营养的临界期,对磷的反映敏感,容易缺磷,而此时缺磷,作物幼苗不齐不壮,抗性差。农谚说:“有钱买籽,无钱买苗”,后期难以获高产。将精量磷铵作种肥用,关键技术有二,一是用量控制在5公斤/亩。二是施用位置要施在种子斜下方2~3厘米。不可种肥接触。多年来三北地区农民习惯于对春玉米、大豆和棉花等作物施磷酸二铵种肥,已成为高产工程的固定措施。
磷铵适合于作基肥,底肥中大量的磷含量可保证作物生育后期籽粒与瓜果发育的需求,也使产量有保证。由于磷酸二铵中磷是氮的3倍,它可单独用于喜磷而固氮能力强的豆科作物的基肥,施用量以8~10公斤为宜。在其他作物上用磷酸二铵作基肥时,需要配合适量的单质氮、钾肥,以调节提高氮和钾的比例。作物基肥的作用主要是补充中后期营养,因此,磷铵要施得深。磷铵中的磷在土壤中迁移性差,只有施到作物主要根系的分布区,才可提高被吸收效率。不同作物施基肥的深度应有区别,特别是果树要求施40~60厘米,蔬菜15~20厘米,粮食作物20~30厘米。
基肥的用量因作物种类和前茬施肥状况不同而异,例如施了有机肥的农田可少施;年年施磷铵的地块可少施或改施三元复合肥。一般粮食作物底肥磷铵的适宜推荐用量在10~12公斤左右,棉花亩均12~16公斤。关于氮、钾肥的调节和提高氮肥的比例,不一定全在基肥中加入,氮还可以到追肥时再加,效果会更好。
虽然磷酸二铵是速效性的,但是不宜作追肥和冲施肥。因为作追肥用时将颗粒磷酸二铵撒施在表面上,溶解的慢而少,溶出的磷酸向土壤下层迁移性能很差,一面移动的同时又被固定,固定的产物是水不溶解的,也不被根系吸收利用,失去了肥效作用。如果用磷酸二铵作水冲肥,会使价格较贵的磷素从地面径流带走,或富集于地表而作物根系主要发布在地下,根系够不着肥,肥效差,又造成磷肥地表流失,污染水环境。这种双向问题是不应该发生的。
总之,磷酸二铵是个好肥料,用在缺磷的土壤上很有效,但它的养分不全面,需要补充氮钾养分,实行平衡施肥。还有,不要用磷酸二铵作追肥和冲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