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飞舞、蚯蚓遍地、小黑豚豚舍里“蜗居”,这是日前在泰来县走访贫困村时看到的“小而美”的产业扶贫项目。
产业扶贫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户收入的有效途径。泰来县按照“村村都有脱贫产业、户户都有增收措施、人人都有增收渠道”的扶贫要求,形成小产业遍地开花的产业扶贫格局。
大蝗虫小蚯蚓串起生态循环链
一只蝗虫形象成为泰来县大兴镇依布气村的蝗虫养殖项目标志。在这个基地的大棚里,地上铺满青青的小麦,蝗虫飞舞,个头不小。技术人员徐兆贤对记者说,大棚与大棚之间的间隙种植的小麦都是给蝗虫吃的,这个养殖项目需要人手不多,平时就她和另外一名技术人员便可照料63栋大棚。蝗虫采卵和捕捉时雇用临时工。养蝗虫效益如何?大兴镇副镇长曹师洋对记者说,一斤蝗虫市价35元,批发价20元。大兴镇养蝗虫注册了“蝗泰蝗”“蝗家一号”“太上蝗”等品牌。这个项目是从河北考察时“学”来的,目前市场供不应求。曹师洋说,这个基地不止养蝗虫,还养蚯蚓,种蔬菜和花卉,养鸡产蛋。这是一个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利用牛粪、鸡粪和废弃菌棒养蚯蚓,蚯蚓产出的蚯蚓粪种蔬菜,死亡的蝗虫和蚯蚓喂鸡,鸡产出的是蚯蚓营养蛋。一枚鸡蛋能卖出5元钱的高价。在一个大棚里,记者看到了正在养殖的蚯蚓。曹师洋说,市场上一立方米蚯蚓粪能卖300元至500元,现在这个基地养殖的蚯蚓和蚯蚓粪都是自用。他告诉记者,去年这个基地投入34万元扶贫资金,今年投入390万元扶贫资金,这个基地以上交资产收益金的方式带动大兴镇的贫困户。
黑毛驴小黑豚养出大效益
在大兴镇前官地村,黑豚养殖呈现良好势头。大兴镇乾官黑豚养殖专业合作社是由党员带动、村民入股的扶贫项目。记者在这个养殖场所看到,黑豚占的养殖空间并不大,分隔断养殖,一个小格子里“蜗居”四只黑豚。前官地村村支部书记付振启告诉记者,这栋养殖黑豚的房舍400平方米,现在养了1200只黑豚,4只为一组。前官地村有24户贫困户,16名县、镇、村干部为贫困户垫资2组股金。每户贫困户入股2组黑豚,年终合作社保底分红1200元。
曹师洋介绍,养殖黑豚在黑龙江省尚属首例,这是从山东临沂引进的项目。他说,养殖黑豚投资成本低,800只黑豚的食量相当于一头猪的食量,黑豚免疫力强、繁殖能力强,是一个投资成本低、见效快的养殖项目。一组黑豚纯收入600元左右,养8组黑豚年收入超4000元。付振启说,今年将扩大黑豚养殖规模,利用700平方米闲置校舍养殖黑豚,再增建700平方米豚舍。这个项目市场挺好,去年过年时出售黑豚礼盒,销售额10多万元。
黑毛驴浑身是宝,平洋镇战斗村黑毛驴养殖项目成为带动贫困户增收的“法宝”。养驴产业市场前景好,但想发展起来,光靠贫困户不行,要有人带。战斗村这个养驴项目由从家乡走出去的能人回乡带动。2017年10月,这个养驴产业正式落户,建成4栋驴舍,每栋面积220平方米,这里养了几百头驴。记者挨个驴舍参观,几百头驴的“宿舍”不同,身份也不同。“驴产房”只有待产的驴才能享受这样的“高间”。据介绍,这个养驴项目注入了100万元的扶贫资金,其中8%的资产收益要回馈贫困人群,57户深度贫困户从中受益。
手工编织“织”出生活新意
剪掉多余的线头,钩织、熨平,在位于泰来县平洋镇平洋村的瑞王汽车饰品产业扶贫创业基地,一群手工编织的村民在这里扎堆儿干活儿,贫困户乔福君是这个创业基地和企业之间的联系人。泰来县广播电视服务中心驻平洋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何振伟对记者说,通过工作队与企业对接,企业派技术人员到平洋镇培训了一个多月,现在村里有30多人从事手工编织汽车坐垫,这其中有贫困户,特别是带头人乔福君还是残疾人,编织一套汽车坐垫可以赚150元手工费。贫困户王丽萍是个快手,她告诉记者,两天就能编出一套坐垫。
据介绍,泰来县在5个乡镇设立了8个集中手工创业基地,农闲时有600余人参与到手工编织扶贫项目中,其中贫困户、残疾人、低保户100余人。(董新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