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资源贫乏区,干旱是水稻生产的主要障碍,即使在我国水稻主产区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虽然年降雨量较大,但由于在早晚稻生育期间降雨量时空分配不均,旱灾仍频频发生。其中最为频繁的是夏秋旱,影响早稻灌浆和晚稻生长。因此,推广耐旱水稻品种,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是确保粮食持续稳定丰产的重要措施。避旱栽培技术对于没有灌溉条件或灌溉技术条件差,易发生夏秋旱的稻区,应采用缩短水稻生长期,减少水稻需水量,在干旱形成前,完成籽粒充实的避旱栽培策略。选择生育期短(110天左右)、抗旱能力强的早稻品种(组合)。采用大棚套小棚软盘育秧,力争早播早插,并适当提高插植密度。重施磷、钾肥,促进秧苗早生快发。充分利用春夏的自然降雨量,苗期稻田蓄水深度在5~10厘米,分蘖期后稻田蓄水深度在10厘米以上,确保在干旱形成危害前完成全生育期。节水抗旱栽培在双季稻种植区,首先要根据春夏秋三季降雨量的时空分布规律,利用春夏雨季的降雨量,合理分配全程用水量,坚持“早蓄晚灌,节水少灌”的节水原则,在充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基础上,再结合保水抗旱减灾栽培技术,从而提高水稻生产的整体耐旱水平。在早稻生长期间,充分利用自然降雨,采用深蓄水、浅灌水的灌溉方法(即苗期大田蓄水10厘米,中后期蓄水15厘米,田面不开毛坼不灌水,每次灌水深度不超过3厘米),力争早稻不用或少用水库蓄水资源。在早稻成熟期和收割时,不排水不晒田,晚稻采用免耕插秧,间歇灌溉。在不影响水稻产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灌溉用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增强蓄水抗大旱的能力。保水技术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提高土壤和植株保水能力。稻草还田覆盖,减少水分蒸发。对水分极其缺乏的地区,可使用高分子保水剂(如以淀粉、丙烯腈为原料制成的高分子吸水树脂)提高土壤保水能力。采用地膜覆盖栽培,减少水分损失。减灾技术在旱情开始前,喷施0.2%~0.5%的磷酸二氢钾液,提高植株持水能力。当土壤中有效水含量减少,植株开始出现暂时卷叶时,喷施减蒸腾剂(如以黄腐酸为主要成分的旱地龙),减轻水分丧失,提高耐旱能力。当久旱使上部叶片枯死时,割去叶片并覆盖稻蔸。旱情解除后,稻蔸茎秆如果仍为绿色,则增加一次追肥,促进腋芽生长和再生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