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一般减产1?2成,大流行年份产量损失可达4?6成,它不仅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而且麦粒中含有致呕毒素,可引起人畜急性中毒,发生呕吐、腹痛、头晕等症状,对人的健康影响极大。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范围:在全国小麦产区普遍发生,尤其是在长江中下游、滨湖地区危害最重。小麦赤霉病的症状:赤霉病从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生,引起苗枯、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以穗腐发生最为普遍和严重。苗枯、基腐、秆腐:苗枯由种子或土壤病残体带菌引起,病苗芽鞘变褐腐烂,轻的生长衰弱,重的多在出土后全苗枯死;基腐和秆腐一般多从苗期开始发生,也有在成熟期发生的。基腐初期茎基变褐软腐,以后凹缩,最后麦株枯萎死亡。秆腐茎秆组织受害后,变褐腐烂以至枯死。穗腐:在小麦开花或开花以后发生。发病期先在小穗和颖片上出现水渍状褐斑,后逐渐扩展到整个小穗,病小穗随即枯黄。当气候潮湿时,在小穗基部或颖片合缝处长出一层粉红色的霉状物。发病后期,病部长出黑色颗粒即病菌子囊壳。防治措施: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应以选择抗病品种为主,配以适当的农艺措施、采用必要的化学药剂重点防治穗腐的综合防治措施。选用抗病品种:这是控制赤霉病为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目前,各地已培育出许多较抗赤霉病的良种,可因地制宜选用。比如:苏麦3号、苏麦2号、湘麦1号、鄂恩1号、荆州4号、万年2号、2133、扬麦4号、5号、万雅2号、辽春4号、郑引1号、鲁麦14号、烟农15等。消灭菌源:拣毁在土表的稻桩和玉米、高粱等作物残体。加强麦田肥水管理:施足基肥、看苗施肥、增施磷钾肥,可提高植株的抗病力。做好清沟排渍工作,降低麦田地下水位和田间湿度,创造有利于小麦植株生长而不利于发病的环境条件,是减轻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有效措施。适期早播,早生快发促早熟,避开病菌侵染的高峰期,也可起到防病作用。药剂防治:抓住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小麦开花至灌浆阶段。防治方法:在开花至灌浆阶段力争在无雨天施药,喷药次数多少可根据品种、天气情况和病情轻重而定,一般不超过3次。喷到植株上的药液干后遇雨,一般不需补喷。在长江中下游,喷药时期往往阴雨连绵或时晴时雨,因此,必须抢在雨前或雨停间隙露水干后抢时喷药。喷药后遇雨可隔5~7天再喷1次,以提高防治效果。药剂选择: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最有效的药剂是多菌灵。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80克或40%多菌灵胶悬剂每亩10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