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生特点
豆荚螟为害大豆(黄豆)既普遍、又严重,是常见发生的主要害虫,在我国南方、北方均有发生。其主要特点是:成虫产卵于花蕾和嫩荚上,幼虫多在上午6—9时孵化,初孵幼虫不食卵壳,在豆荚上爬行15—30分钟后,稍息片刻就开始吐出一种白色丝状物裹住虫体,然后在豆荚上蛀孔,经3—6个小时就钻进豆荚内,并吐丝封孔,在荚内蛀食为害。初孵幼虫如果不及时蛀大豆荚时就会自己死亡。3龄后的幼虫就会转荚为害,一头幼虫一生可为害2—4个豆荚,被咬食后的豆粒,便失去食用价值,严重影响产量。
气温条件不同,豆荚螟的卵和幼虫的生育期也不相同。
二、防治技术关键
1、掌握幼虫的孵化期喷药。首先做好田间记录,正确掌握大豆盛花期,以此推算10天左右为盛荚期,这时也就是豆荚螟的盛蛾期和盛卵期;掌握了豆荚螟的盛卵期后,又根据当时的气温情况,对照上表介绍在不同气温下的卵生育期,最后确定出幼虫盛孵期,便立即进行第一次喷药防治,喷药后间隔4—7天再喷第二次药,以杀死最早孵化、在第一次喷药时已先钻入豆荚内达到3龄后以荚内爬出较荚为害的幼虫和最后一批刚孵出未钻入豆荚的幼虫,这两次用药防治可称谓“抓住中间、兼顾两头”的防治法。
2、抓住幼虫的生活习性适时喷药。幼虫孵化多在上午6—9时,刚孵出的幼虫先在豆荚上爬行15—30分钟,这时该幼虫幼小,属于低龄期,抗药能力较低,防效最显著,这是用药喷杀的最佳时期。因此,在喷药防治时,必须掌握在晴天上午6—9时进行,否则,错过良机,待它吐丝裹住自己身体和钻入豆荚内才喷药,那是达不到好的防治效果。
3、根据不同气温确定喷药期。卵的生育历期是根据不同气温而孵出幼虫,气温越高、卵的生育历期越短,孵出幼虫越快,相反,气温稍低,卵的生育历期稍长,幼虫孵出较慢,可根据上表所提供的情况,掌握好天气的变化,确定幼虫的孵化期、立即喷药,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虫钻进豆荚后,也要掌握好当时一龄和二龄幼虫的生育历期的气温情况、来推算三龄幼虫从豆荚内钻出荚夕滩备转荚为害的时间,便于能将药液直接喷到虫体上,而使幼虫快速死亡。
4、选用触杀和内吸混合剂喷杀。豆荚螟属于一种钻蛀性害虫,当它钻入豆荚里面后,药剂难于接触到虫体,同时,触杀剂农药一般都是挥发较快、药效期较短,对害虫只能起到触杀作用,所以,当药剂接触到虫体、方有防效。而内吸剂农药喷洒时,除了接触到虫体直接毒死外,还能通过作物各部位慢慢吸上药剂、由幼虫咬食植物体(含豆粒)间接地吸上农药而中毒死亡。所以,触杀和内吸两种药剂混合使用是对毒杀钻蛀性害虫的最好方法。主要的药剂是用菊酯类农药加入少许90%晶体敌百虫或30%乙酰甲胺磷乳油等内吸药剂混合喷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