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病是小麦主要病害之一,在各生育时期均可发生,以抽穗—成熟期危害最为严重。小麦发病后,光合作用受到影响,穗粒数减少,千粒重下降,严重时导致植株早枯,造成减产,甚至绝收。
因气候原因,小麦冬前群体偏小。小麦返青后、为促进小麦生长,大部分麦田在小麦拔节前浇了水,并且在拔节前有连续3次有效降水,墒情较好,春季无效蘖增多。小麦拔节后,墒情充足,无效小蘖回缩缓慢,形成麦田郁闭,穗层不整齐,小蘖多。今年小麦白粉病有偏重发生趋势。
一、病害特征小麦白粉病在小麦各部位均可发生,以叶片和叶鞘受害为主,严重时也可侵染穗部发病初期在病部形成淡黄色斑点,逐渐形成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粉状霉斑,为白粉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期变为灰白色,上面散生黑色小颗粒,为白粉菌闭囊壳。
二、发生规律越冬后的病菌先在植株下部叶片之间传播,以后逐渐向中、上部叶片发展,严重时可发展到穗部。发病适温15℃~20℃,高密度、大水肥和连阴雨天气有利于其流行。品种间抗性差异显著。
三、防治方法小麦白粉病的防治应以防为主,在选用抗病品种及药剂拌种的基础上防控结合,在未发病时进行预防,或发病初期,用药剂防治效果较为理想。可结合防治小麦吸浆虫、麦蚜,每亩用粉锈宁有效成分7~10克,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100克,或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30克,对水30~50公斤喷雾防治,喷雾时注意打透植株下部叶片。实验证明,用水量较为关键,同剂量、同一药剂用水量少于、30公斤,防治效果明要时隔7~10天再喷一次,以增强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