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小麦主要病虫发生情况和趋势分析我省小麦生育期比常年晚10天左右,病虫发生期也相应推迟。截至5月16日,全省已发生小麦病虫6000万亩次,其中小麦纹枯病850万亩,小麦白粉病120万亩,麦蚜2000万亩,吸浆虫1080万亩,麦蜘蛛800万亩。防治小麦病虫3500万亩次,其中:纹枯病800万亩次,麦蜘蛛800万亩次,吸浆虫1050万亩次。
当前小麦吸浆虫成虫正处于羽化高峰期,受极端气候影响,今年我省吸浆虫发育极不整齐,成虫、蛹、活动幼虫共存,成虫密度差异较大,部分地区成虫数量已达防治指标,一般百复网100~200头,最高1800头(内丘)。
由于近期气温适宜,小麦蚜虫开始迅速上升危害,南部麦区部分地块已达到防治指标。邯郸市蚜株率一般20%~40%,高的地块达80%,一般百茎蚜量200~500头,个别地块达到2000头,有的开始上穗危害。石家庄平均百株蚜量120头,最高850头(井陉)。衡水市平均百株蚜量142头,最高476头,平均蚜株率达30%,最高达65%。廊坊市平均百株蚜量37.9头,最高150头。
小麦白粉病,局部已见发病中心。邯郸市平均病叶率3.75%,最高26%(涉县)。衡水市一般病株率1%,最高5%(故城)。
小麦纹枯病在部分地块发生较重,进入侵茎阶段。磁县调查,病株率23%,严重地块达55%。饶阳调查一般病株率23.7%,最高48%;武邑县5月10日调查,最高病株率20%,最高侵茎率2%。
受极端气候影响,今年我省小麦病虫害发生特点是:发生期明显推迟,前期病虫发生较轻,数量上升慢。由于发生期推迟,病虫总体危害期将有所缩短,并产生集中危害现象。根据近期病虫发生情况和气象条件分析,近期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麦蚜和白粉病的发生,预测麦蚜将偏重到大发生,发生面积3400万亩,需防治面积4000万亩次;白粉病将中等发生,近期将加快扩展蔓延,发生面积扩大,危害程度加重。据全国农技中心通报,湖北、河南局部条锈病和赤霉病有一定发生面积,为我省流行提供了菌源,如果遇到适宜的气候条件,在南部有偏重发生可能。
二、防控目标与防治策略由于小麦生育期的推迟,灌浆期也势必缩短,小麦千粒重有降低的可能。因此,加强防治工作,保证小麦灌浆期不受危害仍十分重要。
(一)防治目标。根据农业部和省农业厅的要求,小麦病虫害危害损失率要控制在5%以内。
(二)防治策略。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监测预警重点为小麦吸浆虫成虫、小麦蚜虫、小麦白粉病、赤霉病。根据不同地区病虫发生种类的异同,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抓好适期早治,一喷三防,一药多效。
三、防控技术措施
1.防治吸浆虫成虫和小麦蚜虫。当前,吸浆虫开始羽化、产卵,小麦上部有吸浆虫产卵,中下部叶片有小麦蚜虫繁殖,可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10%吡虫啉1000倍液或50%毒死蜱1500倍液喷雾防治,喷药时在喷洒穗部的同时,注意喷洒中、下部,将栖息于中下部的蚜虫一并消灭。(注:10%吡虫啉1000倍液在小麦灌浆初期使用效果好,但在小麦的灌浆后期使用,效果会降低,在小麦的灌浆后期最好用4.5%高效氯氰菊酯等菊酯类农药效果更好。)
2.推行“一喷三防”技术。“一喷三防”技术即:喷农药肥料混合液,防病虫、防干热风、防倒伏。需同时兼治白粉病、锈病等病害时,在防治吸浆虫成虫和蚜虫的药液中按1500~2000的稀释倍数加12.5%烯唑醇、25%戊唑醇或按1000倍的稀释倍数加20%三唑酮、50%多菌灵混合喷雾,可以同时防治白粉病、纹枯病、叶枯病等。
3.及时拔除禾本科恶性杂草。节节麦、野燕麦、雀麦、看麦娘等比小麦成熟早,其种子随着不断成熟而自行脱落于地表,到小麦成熟大部分种子已基本落地。因此,要在小麦抽穗灌浆前彻底拔除干净,并带出田外,将其消灭在结籽之前。
4.小麦乳熟期主要是预防干热风。所谓干热风天气是指气温30℃以上、空气相对湿度30%以下、风力超过三级的天气,在小麦乳熟期遇到此类天气严重影响小麦灌浆,造成早熟,从而使产量下降,预防干热风可每亩用500克尿素或100克磷酸二氢钾加适量中性洗衣粉对水40公斤喷施。也可在防治穗期蚜虫时在农药中混合上述剂量的尿素或磷酸二氢钾喷施,发挥防治病虫、抵御干热风、增粒重的多重作用。
另外,适时浇好灌浆水,不仅有利于延长小麦灌浆时间,充分发挥叶片和根系的生长功能,保持较高的灌浆强度,而且有利于降低麦田温度,提高小麦抵御干热风的能力。浇水时间掌握在5月25日之前。注意风雨来临前严禁浇水,以免发生倒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