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病虫害是影响我国小麦生产的重要因素。做好小麦秋冬季病虫害防治,对预防苗期病虫害的发生,压低小麦病害初始菌源基数和地下害虫等种群数量,确保全年小麦病虫害的有效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在秋冬种的关键时期,本报摘要刊发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提供的《2013年全国小麦秋冬季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意见》,以飨读者。
一、防治策略 针对不同小麦产区病虫害发生种类和特点,采取分区治理策略。针对小麦病害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实行药剂拌种为主、配合推广适期晚播、清除田间自生麦苗和地边路旁杂草等防治措施;针对小麦地下害虫等虫害采取以秋播药剂拌种为主、重发区域土壤处理的防治措施;针对小麦草害采取播前或苗后化学除草为主的技术措施,为全年小麦主要病虫害的防控打好坚实基础。
二、防治技术 (一)西北麦区:以小麦条锈病、白粉病、腥黑穗病和地下害虫等为主要防治对象。在小麦条锈病越夏区,采用人工铲除和喷施除草剂的方法清除自生麦苗,根据墒情采取适期晚播措施,以减轻苗期条锈病的侵染,减轻苗期病害,压低秋苗菌源量。通过种植抗(耐)病品种控制小麦条锈病的传播和初始菌源量。采用三唑酮、戊唑醇等药剂拌种,兼防苗期条锈病、白粉病、预防后期腥黑穗病等发生。地下害虫发生地区,可用辛硫磷、吡虫啉悬浮种衣剂等与杀菌剂进行混合拌种或包衣,预防和控制多种病虫害。
(二)西南麦区:以小麦条锈病为主,兼顾赤霉病、白粉病、麦蚜、麦蜘蛛和地下害虫等病虫害。选用抗(耐)病品种(主要以抗条锈病品种为主),用三唑酮、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等高效内吸性杀菌剂进行药剂拌种,兼防苗期条锈病和白粉病。用辛硫磷、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拌种,预防苗期蚜虫、麦蜘蛛和地下害虫。
(三)黄淮海麦区:以纹枯病、根腐病、全蚀病、黑穗病、孢囊线虫病、黄花叶病、地下害虫和杂草为主要对象,兼顾苗期锈病、白粉病、蚜虫和灰飞虱等病虫。在做好精细整地、尽量将秸秆埋入土中、不要在地表裸露的农业措施基础上,在黄淮南部条锈病常发区,种植抗锈慢锈等抗(耐)病虫品种。胞囊线虫病严重发生区,应选择种植具一定抗病性的品种。小麦黄花叶病常发区可在选择种植抗病品种的基础上,加强水肥管理,促进病苗转化。同时,根据病虫情况选择使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咯菌腈、苯醚·咯菌腈等高效悬浮种衣剂进行小麦种子包衣预防病害,用适量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包衣预防害虫、黄矮病和丛矮病,二者混用可兼治苗期主要病虫害。其他如全蚀病发生区,重点采取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和硅噻菌胺(全蚀净)悬浮剂拌种或包衣。地下害虫重发区可选用辛硫磷或毒死蜱拌种。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特别严重的田块,可以实施药剂土壤处理。胞囊线虫病严重发生区域或田块,要重点推广播种后顺垄镇压控病措施。秋播时,还要注意调整机播行距,预留出大中型植保机械施药作业通道,以保证小麦病虫草防治作业的需要。
(四)长江中下游麦区:以纹枯病、全蚀病、散黑穗病和腥黑穗病为主要对象。通过选用戊唑醇(立克秀)种子处理悬浮剂、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拌种可有效防治以上土传病害和种传病害。通过选用对赤霉病等病害有一定抗耐病品种,减轻后期使用化学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压力。地下害虫发生严重的旱茬麦地区,可选用辛硫磷拌种。多种病害和害虫混合发生区,根据当地主要病虫种类,可使用杀菌剂和杀虫剂复合的种衣剂或拌种剂进行包衣或种子处理。
三、专业化防治 秋播药剂拌种和秋冬季小麦病虫防治是实行专业化统防统治的有利时机。特别是药剂拌种、麦田化学除草和西北苗期条锈病防治等,十分适合大面积专业化统防统治。各地要积极组建和利用各种形式的专业化防治队伍,及时有效地组织防治,确保防治速度和质量,提高小麦病虫害防治的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