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是迁飞性害虫,在江苏等北部地区不能越冬。江苏等地每年的虫源都是从南方迁入的。通常情况下,迁入的虫源数量较少,不足以在短时间内对水稻造成危害,需要繁殖1~2代才能积累一定的数量,对水稻造成危害。所以,根据田间虫量变化,能随时了解稻飞虱可能对水稻造成的危害。一般在田间稻飞虱虫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才需要用药防治。
用药防治稻飞虱,如果使用敌敌畏、毒死蜱、异丙威等药,持效期短,施药后即使将田间所有的成虫和若虫都杀灭,仍有大量的卵会孵化出若虫,田间虫量往往会迅速反弹,需要多次用药才能较好控制虫量。选用持效期长,有内吸传导性的高效农药,不仅防治效果好,而且能减少防治次数。以前生产上常用的吡虫啉、噻嗪酮,就属于这类药。在水稻抽穗前后结合防治其他病虫害,一次施用这些药,通常就可以控制水稻后期稻飞虱的发生和危害。在2005年前后,褐飞虱对吡虫啉产生了很强的抗性,用药后防治效果差,大面积生产上一般不再使用这种药防治褐飞虱。近几年,生产上大面积广泛使用的烯啶虫胺和吡蚜酮等药,持效期长,有内吸传导性,对稻飞虱活性高,通常在水稻抽穗期一次施药就能控制水稻后期稻飞虱发生和危害。田间虫量大时,可以结合使用异丙威、毒死蜱等药,快速控制田间虫量。
到水稻收获前,如果田间稻飞虱虫量很大,可以在田间无水时用敌敌畏拌土撒施,熏杀稻飞虱,控制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