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丝黑穗病是全国春玉米产区重要病害。该病只在果穗和雄穗上表现症状。
病株雌穗变小,不吐花丝,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一个大黑粉苞。后期有些苞叶破裂散出黑粉,即病菌的冬孢子。黑粉一般黏结成块,不易飞散,内部夹杂丝状寄生维管束组织。
玉米丝黑穗病菌在土壤中越冬,牛吃了病残体,排出来的粪便里的病菌还能存活,用病残体堆肥未经充分腐熟也能造成粪便带菌。病菌附着在种子的表面也可以越冬。土壤中越冬菌量大、侵染时间长是发病的主要原因。越冬的病菌随种子发芽而萌发并从玉米幼芽与幼根侵入。种子开始萌发至5片叶期间都能受病菌侵染,在玉米3叶期以前,土壤温度2l-28℃,湿度在中度偏旱时最有利于病菌侵入。4-5叶期以后的玉米浸染少,该病也无再侵染。当种子发芽,病菌也萌发,侵染幼苗,随植株的生长,最后破坏穗部,成为黑粉,连作地、耕作粗放、覆土过厚、土壤干燥都有利于浸染发病。
玉米丝黑穗病是苗期侵染引起的病害,一般在玉米6-7片叶时才表现出明显症状。症状为发病株矮化,节间缩短,茎基部膨大,下粗上细,株型稍弯曲,叶片密集,浓绿。玉米丝黑穗病的侵染期长,防治难度大。
我省一些地区在同一块地连年种植玉米,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使田间积累的病菌数量不断的增加,这是我省玉米丝黑穗病逐年加重的原因。早播和播种过深、种植感病品种、连作地块土壤病菌数量大、春季低温干旱年份玉米丝黑穗病发病重。
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品种。
2.及时摘除病瘤或拔除病株,在玉米6-7片叶,病株明显表现出症状时拔出病株,连续拔3-4次,把病株基本拔净,收获后清洁田园,减少初侵染源。可降低第二年的发病率。
3.重病区避免连作,实行轮作。
4.精耕细作,适期播种,促使种子发芽早,出土快,减少发病。
5.药剂防治,用种子量0.5%的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0.8%的5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0.2%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用种子量0.3%的12.5%的烯唑醇(速保利)可湿性粉剂进行药剂拌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