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玉米出现“丫子”的原因及防治

2018-12-31 09:04:10浏览:154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今年我省玉米主产区很多地块出现玉米分蘖现象,即农民朋友俗称的“丫子”。近期接到许多农民电话或短信询问玉米出现“丫子”的问

今年我省玉米主产区很多地块出现玉米分蘖现象,即农民朋友俗称的“丫子”。近期接到许多农民电话或短信询问玉米出现“丫子”的问题,就此,我们请黑龙江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曹靖生针对为什么玉米会出现“丫子”,对玉米产量有什么影响等问题给出回答。愿我们的工作能为你在农业生产上有所帮助。 ——编者

1、玉米为什么会出现“丫子”

玉米属于禾本科玉米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具有分蘖的特点,在人类长期栽培驯化和人为选择无分蘖或少分蘖的品种后,普通栽培玉米在一般条件下基本无分蘖或少分蘖,控制玉米分蘖主要基因叫tb1,是一个与驯化有关的基因;该基因对丛生(腋)芽生长实施负调控,在teosinte(大刍草,玉米的近缘祖先)中的表达水平只有玉米中的50%。现有的玉米中,该基因表达水平并不是有或无,而是强弱差异,在空间与养分竞争不很激烈的情况下,有些无分蘖的品种(系)也会出现分蘖。

玉米每个节位的叶腋处都有一个腋芽,除去植株顶部5-8节的叶芽不发育以外,其余腋芽均可发育;最上部的腋芽可发育为果穗,而靠近地表基部的腋芽则形成分蘖。由于玉米植株的顶端优势现象比较强,一般情况下基部腋芽形成分蘖的过程受到抑制,所以生产上玉米植株产生分蘖的情况也比较少见。

2、“丫子”出现的时间

玉米分蘖最早可能发生在发芽出苗期;在穗花期以后发生的分蘖一般不会对产量造成太大影响,可不必防治。大多数情况下玉米分蘖发生在苗期和大喇叭口期左右,正是玉米对水肥敏感的生长时期,所以对玉米以后的生长和产量的形成十分不利。


3、“丫子”出现的部位

玉米分蘖一般发生在根茎部,也就是临界土面或土面略下部的地方,中耕培土对这一部位的分蘖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因病害而导致的分蘖或分枝表现为全株性症状,即在大部分节上都长出分蘖,个别还表现整株矮化和分蘖丛生现象。因病害而致的分蘖只能通过预防病害而加以防治。


4、今年为什么“丫子”多

今年由于早春低温多雨,玉米播种期普遍比常年晚15-20天,出苗期晚10天以上,因此苗后温度比常年苗后温度高,“蹲苗”时间短,前期土壤墒情较好,玉米个体生长竞争的压力小,过去不分蘖或分蘖少的品种,在今年有利于分蘖条件下也出现分蘖现象。

5、“丫子”是否影响产量

我省栽培的主要是普通玉米品种,以收获玉米籽粒为主。苗期出现分蘖会消耗植株体内的营养,并削弱主茎的生长发育,影响最终产量的形成;同时分蘖一般难以发育成果穗,即使发育成果穗在我省也不能成熟,最终是无效生长,因此“丫子”对产量有一定影响。

6、如何清除“丫子”

普通玉米因以籽粒产量为目标,应尽早去除苗期“丫子”,越早越好,去蘖时,左手抓住植株基部,右手抓住蘖的基部,向一侧斜拉将蘖掰掉,切不可损伤全株。对开花后形成的“丫子”一般因数量少,对产量影响小,可以不清除。

7、如何防止“丫子”形成

根据品种特性,如株高、叶片夹角大小等,确定合理的群体密度。防止因密度太高或太低都易形成造成分蘖发生。玉米在苗期和大喇叭口期产生的分蘖,只能结合中耕利用人工除去。方法是先拔除分蘖,然后进行中耕培土;不仅要采取测土配方施肥和看苗追肥,而且还要注重施肥对土壤肥力的整体影响和长期改良提高,增加土壤对固态养分、水分、气体的调节及供给能力,以增加农作物的抗逆能力,减轻因肥分不平衡引起的分蘖现象的发生。

(责任编辑:煜城)
下一篇:

玉米中后期病虫趋势

上一篇:

水稻穗茎瘟发生后喷药还有防治作用吗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