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与危害
玉米粗缩病是一种由灰飞虱、蓟马、跳甲、蚜虫等传毒昆虫传播引起的病毒病,近年来有加重为害的趋势,一般可造成20%-30%的减产,严重的高达60%以上,甚至绝收。
粗缩病毒在冬小麦及其他杂草寄主越冬,也可在传毒昆虫体内越冬。第二年玉米出土后,借传毒昆虫将病毒传染到玉米苗或高粱、谷子、杂草上,辗转传播为害。玉米5叶期以前易感病,10叶期以后抗性增强,即便受侵染发病也轻。玉米出苗至5叶期如果与传毒昆虫迁飞高峰相遇,发病严重,所以玉米播期和发病轻重关系密切。如苗期正遇上第一代灰飞虱成虫盛期,发病严重;田间管理粗放,杂草多,灰飞虱多,发病重。
症状诊断
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发病,以苗期受害最重。在玉米5-6片叶即可显症,心叶不易抽出且变小,可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开始在心叶基部及中脉两侧产生透明的油浸状褪绿虚线条点,逐渐扩及整个叶片。病株叶片宽短僵直,叶色浓绿,节间粗短,顶叶簇生状如君子兰。叶背、叶鞘及苞叶的叶脉上具有粗细不一的蜡白色条状突起,有明显的粗糙感。至9-10叶期,病株矮化现象更为明显,上部节间短缩粗肿,顶部叶片簇生,病株高度不到健株一半,多数不能抽穗结实,个别雄穗虽能抽出,但分枝极少,没有花粉,果穗畸形,花丝极少,植株严重矮化,雄穗退化,雌穗畸形,严重时不能结实。
走出误区
防病时机 玉米特别是夏播玉米出苗后,正值小麦收割完毕,这时大量的传毒昆虫便会把刚出苗的玉米作为集中取食对象,因此,玉米一出苗或两叶一心期就应该及时对幼苗进行喷雾防治,间隔10天左右再喷第二遍,甚至第三遍。很多人对此规律认识不够,用药时机偏晚,甚至是发现有了粗缩症状才开始用药,延误了最佳防治时机。
喷药时间 灰飞虱、蓟马、跳甲等传毒昆虫喜飞善跳,白天多潜藏在土缝中,傍晚出来取食为害。在喷药时间的安排上,一般应掌握在下午四五点钟或傍晚。有些人无视这些害虫的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想当然地选择上午喷药或打工下班后的午休间隙喷药,不能有效杀灭害虫,影响了药效的发挥。
药品选择 一般应选菊酯类农药和有机磷农药的复配制剂,或具有特殊功效的其他复配制剂,如:杀虫18秒、蚜虱螨净等。有些人选用纯菊酯类农药,虽然具备触杀和胃毒作用,但缺少内吸作用,以致出现了上述用药不少效果不好的现象。为了更好地确保防除效果,在正确选择杀虫剂的基础上,适当添加一些对玉米粗缩病具有预防和恢复功能的植物疫苗、玉米粗缩净等,效果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