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节气过后,浩门河畔的风明显没有那么凛冽了,吹过人的脸颊,仿佛已经有了春风般的温柔。走进门源瑞辉高原现代农业种植养殖示范园后,工作人员韦小莲正在和大家忙着准备香菇的种子。
“香菇是国际公认的五大类食用菌之一,属于中低温变温结实性菌类。子实体分化适应温度15摄氏度左右,在温差变化每日7摄氏度至10摄氏度左右的环境中最为适合种植。而且,它富含多种维生素,是大众青睐的优质保健食品,市场消耗量巨大,适合大面积推广种植,自然发展前景也很广阔啊。”
在位于门源回族自治县浩门镇的种植示范园区中,韦小莲介绍说。还没有完全竣工的综合车间里,在技术员的指导下,来自周边农村的二十多名妇女围在拌料前慢慢装袋。根据每人填装专用菌袋的数量,当日结算计件工资。
等这一道工序完成后,工作人员将装好的专用菌袋运送到高温灭菌室,在适宜通风的木板上按梯形堆码起来,用水蒸气开始长达24小时的高温灭菌过程。随后,就是冷却、接种、出菇等一系列过程了。
在另外一座温室大棚中,来自福建的老韦正在忙着手头的活。从事香菇种植工作已经四十多年的老技术员,说起这一特色种植的前景,立刻打开了话匣子。
老韦告诉记者,南方地区因温度高,香菇的子实体生长迅速,很快开伞,菌肉就有点薄,香菇的柄很长,品质显得有点差。而青海的门源地区,由于气候较冷,低温下香菇生长相对缓慢,故而菌盖肥厚,菌柄粗短,香菇的质量非常好。尤其是在低温环境中,干湿、冷暖交替等外界刺激的因素下,香菇的菌盖容易形成龟裂,就成为了极品花菇。
“去年,我们才开始试验种植阶段,收益近十万元。所以说,这一特色种植的前景非常广阔。就以一座大棚来算,可种植两万个菌棒,在第一季预计产量在四万斤左右,能产生经济效益差不多七万元,年收入会突破20万元。”老韦自信地说。
参观完温室大棚的香菇种植后,在老韦的引领下,我们来到了园区当中又一处神秘的地方。
走进一座镶嵌在地下的温室大棚中,温度显得立刻升高了几摄氏度。据老韦讲,在青海的农业种植基地中,这种深挖地基后建成的大型温室大棚,门源县无疑是第一家尝试的。这一“地窝子”样式的建筑风格,虽然投入成本较高,但保温效果极好,对种植基地长远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就在这座大棚中,试验中的美洲白尾虾成活率很高。技术员小刘告诉记者,这一种虾个头大,肉质鲜美,很有嚼劲,深受消费者青睐。目前,试验已经成功,预计明年就可以出栏上市,青海人就可以吃到当地生产的新鲜虾了。
目前,由门源瑞辉高原现代农业种植养殖有限公司规划的项目,还在逐步的完善和实施当中。这一集观光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种植、农产品深加工、水产无设施养殖等多种为一体的农业科技研发公司,对门源县特色农牧业的发展,无疑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公司负责人谭玉辉介绍,他们将利用门源的地理环境,预培育稳定性、长销性的12个品种,择优选择三至五种产品大面积推广,致力于打造一流生态农业产业链,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根本、以品牌为理念,以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目的,达到互利双赢目标。同时,结合企业+合作社+农户+标准化的模式,利用品牌效应,发展绿色产业,打造特色食用菌之都。
海北藏族自治州州委常委、门源县委书记白顺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地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措施,立足特色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加快结构调整,扶龙头、建基地,大力发展种植业、生态畜牧业,着力打造门源特色农牧业品牌,持续保持了农牧业稳步发展、农牧民持续增收、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从地域角度来看,门源县具有绝佳的生态优势。这里地处大通河的源头地区,是祁连山的重要生态屏障和黄河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地,也是河西走廊的主要水源补给地。境内有青海省面积最大的仙米国家级森林公园,是青海东北部和河西走廊重要的生态屏障。青海湖流域、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生态屏障敏感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已纳入了国家总盘子,加大了投资力度,发展生态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可见,门源县在坚持“生态、高效、富民”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以高效设施农业规模化、生态休闲农业集聚化、科技创新农业载体化为重点,加大示范引领促带动的重大作用,充分发挥了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效能。(责任发布:隆斌(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