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玉米小斑病防治技术

2018-12-31 13:30:25浏览:917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1. 发病症状主要发生在叶部,发生地区以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丘陵区为主。此病除为害叶片、苞叶和叶鞘外,对雌穗和茎秆的致病力

1. 发病症状

主要发生在叶部,发生地区以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丘陵区为主。此病除为害叶片、苞叶和叶鞘外,对雌穗和茎秆的致病力也比大斑病强。可造成果穗腐烂和茎秆断折。

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出现半透明水渍状褐色小斑点,后扩大为5—6毫米×2—4毫米大小的椭圆形褐色斑点,边缘赤褐色,轮廓清楚,上有二到三层同心轮纹病斑,进一步发展时,内部略褪色后渐变为褐色。天气潮湿时,病斑上生出暗黑色霉状物,叶片被害后使叶绿组织长受损影响光合作用导致减产。

2. 发病特点

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残体(病叶为主)上越冬,分生孢子也可越冬,但存活率低。玉米小斑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上年收获后遗落在田间或玉米秸秆堆中的病残株,其次是带病种子,从外地引种时有可能引入致病力强的小种而造成损失。

玉米生长季节内遇到适宜温湿度,越冬菌源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到玉米植株上,在叶面有水膜条件下萌发侵入寄主,遇到适宜发病的温湿度条件,经过5—7天即可重新产生新的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这样进行多次反复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在田间最初在植株下部叶片发病,向周围植株传播扩散,为水平扩展,病株率达一定数量后,向植株上部叶片扩展,为垂直扩展。

3. 发病条件和发病规律

a. 发病条件:主要以休眠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竖年发病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传播,侵染玉米,在病株上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发病适宜温度26—29℃,产生分生孢子最适温度23—25℃。孢子在24℃时1小时即可萌发。遇到充足水分或高温条件,病情迅速扩散,玉米孕穗抽穗期降水多湿度高,容易造成小斑病的流行。低洼地、过于密植、阴蔽地、连作田发病较重。

b. 发病规律:小斑病病菌主要侵染玉米叶片,也可侵染花丝、籽粒、穗轴等,使果穗变成灰黑色造成严重减产,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株残体上越冬第二年产生分生孢子成为初侵染源。分生孢子靠风和雨水的飞溅传播,在田间形成再次侵染。其发病轻重和品种、气候、菌源量、栽培条件等密切相关。一般抗病力弱的品种、田间闷热潮湿、以及地势低洼、施肥不足等情况下发病较重。

4. 防治方法

a. 选用抗病品种,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的抗病耐病品种。

b. 改善栽培技术增强玉米抗病性,配方施肥,根据玉米需肥规律,增施磷钾肥和微肥,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低洼地块注意排水。

c. 秋收后及时清理病残体,减少越冬菌量。

d. 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使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间隔7—10天喷药一次,防治2—3次。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高温对越夏黄瓜的为害

上一篇:

夏秋辣椒田间管理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