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球茎茴香生产发展较快,通过试验、示范、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97年球茎茴香开始引进试验、示范种植;亩产球茎茴香1500kg,产值7500元,纯效益6000余元。至2003年推广面积已达1000余亩。年平均亩产值4500元,纯收益3000余元。球茎茴香营养丰富,含有胡萝卜素、Vc、钙及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食用方法多种多样,肥大的叶鞘可以炒食、做汤、凉拌生食,嫩叶用于做馅,具有特殊的香辣味道,风味独特。其汁可作西餐调料,果实可作香料及药用,有温肝胃、暖胃气、散寒结的作用。球茎茴香病虫害较轻,用药量少,容易栽培。1 植物学特征球茎茴香,别名意大利茴香、甜茴香,属伞形科茴香属的一个变种,1~2年生植物,主要食用柔嫩的鳞茎,嫩叶也可兼食。鳞茎是茎上部叶鞘膨大而形成的,颜色浅绿色或白色,形状长扁球形,故而得名。球茎茴香株高70~80cm,开展度为50~70cm。根为须根,属浅根系蔬菜,根群分布在7~10cm土层中,横向分布20cm左右,吸收面积小。茎为短缩茎,叶片绿色,单株5~7片,3~4回羽状复叶,叶片深裂成丝状,叶柄粗大,叶鞘基部肥大,互相抱合成拳头大的球茎。花茎高80~120cm,粗2~3.5cm,侧枝3~7个,为复伞形花序,花瓣5个,金黄色,子房下垂,雌、雄同花,果实为双悬果,长椭圆形,每室有种子1粒,灰白色,香味较浓。2 生物学特性球茎茴香喜冷凉的气候条件,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16~23℃,生长适宜温度15~20℃,超过28℃则生长不良。有明显的春化过程,需要4℃以下低温才能通过春化、分化发芽,春化后在长日照条件和较高的温度下,才能抽薹、开花、结果。对光照强度要求不太严格,但其生长阶段喜光怕阴,阳光充足有利于植株生长、养分积累和球茎膨大。在生长盛期,需充足的水分,空气相对湿度以60%~70%为宜,土壤最大持水量以80%为宜。土壤以中性壤土或粘壤土为佳,pH5~7为宜,生长初期和后期需要较多的有机肥和氮肥。3 栽培技术要点3.1 栽培季节 在严格按照无公害产地环境条件选择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栽培季节。球茎茴香一年四季均可栽培。春、夏采用保护地育苗,露地栽培;早春、深秋及冬季采取保护地栽培。沛县主要采取深秋保护地栽培方式。3.2 播种育苗 7月底至8月初播种,用种量50~70g/667平方米,营养块或育苗钵结合用黑色遮阳网覆盖育苗,防止高温、暴雨并缩短日照时数。播种时间不宜过早,否则即使采用遮阳网覆盖育苗,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抽薹现象。3.3 做垅和定植 小苗40天左右、5~6片叶时定植。定植前亩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4~5立方米、磷肥50kg、钾肥10kg,深翻后做成连垅沟在内宽120cm、高15cm的垅,双行定植,行距50cm,株距22~25cm,亩植苗4000株。摆苗时要注意茎叶伸展与垅沟同向,防止行间茎叶交叉,利于管理和通风透光、减轻病害发生。3.4 肥水管理 按照无公害施肥标准,以有机肥为主,适当搭配速效氮肥。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一般要追施3次肥。第1次在缓苗后,以氮肥为主,以后每隔30天左右追1次,全生长期约需氮肥30~40kg、钾肥20kg,最好用有机冲施肥代替化肥。叶柄膨大期需水量大,土壤见干要及时灌水,生育后期要适当保持土壤干燥。雨季要注意排除积水。3.5 病虫害防治 采用无公害防治方法,运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定时进行防抬,每种药剂在全生长期内只使用1次,将农药残留标准降至国家规定的指标以下。从定植至10月上旬重点防治蚜虫、菜青虫、小菜蛾、甜菜夜蛾等,一般防治2~3次。可采用吡虫啉、莱蛾宝、米螨防治。10月中旬~12月中旬,主要防治菌核病和灰霉病,可用速克灵、扑海茵防治1~2次,同时加强田间管理,保持适宜的温、湿度。3.6 采收上市 球茎茴香全生育期需150~170天,定植后90天,部分单球重达0.5kg,可根据市场行情陆续采收,也可在春节前1次性采收,如果温度过低,可适当采取保温措施。3.7 几点经验3.7.1 茎开始膨大前适当进行蹲苗,可促进球茎的迅速发育膨大。3.7.2 由于球茎茴香喜冷凉气候,因此,实行中、低温管理是提高产量和品质的关键。3.7.3 密度不宜过大,否则,将造成田间郁闭,影响球茎膨大。3.7.4 及时采收、防止开裂、腐烂。后期开裂、腐烂,主要原因是浇水过多,土壤含水量高,棚内昼夜温度高造成球茎过度膨大,采收不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