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防治黄瓜菌核病的措施

2018-12-31 13:52:13浏览:302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专家指出,黄瓜菌核病是由子囊菌亚门真菌核盘菌浸染所致。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和病株残余组织内及混杂在种子中越冬或越夏。菌核一
专家指出,黄瓜菌核病是由子囊菌亚门真菌核盘菌浸染所致。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和病株残余组织内及混杂在种子中越冬或越夏。菌核一般可存活两年左右。在环境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盘散放出的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蔓延,浸染衰老叶片或未脱落的花瓣,穿过角质层直接侵入,引起初次浸染。侵入后病菌破坏寄主的细胞和组织,扩散和破坏邻近未被病原物浸染的组织,并通过病、健株间的接触,进行重复浸染。病叶与健叶或茎秆接触,带病花瓣落在健叶上,病菌就可以扩展而使健全的茎叶发病。 
黄瓜菌核病寄主范围广,除危害黄瓜外,还可危害番茄、甜(辣)椒、茄子、豌豆、马铃薯、胡萝卜、芹菜及多种十字花科蔬菜,主要发生在中管棚和连栋大棚保护地栽培的黄瓜上。 
危害症状 
黄瓜菌核病主要危害茎基部和果实,也能危害茎蔓和叶,在黄瓜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生。茎染病,发病部位主要在茎基部和茎分杈处,发病初始产生水浸状斑,扩大后呈淡褐色,病茎软腐纵裂,病部以上茎蔓和叶凋萎枯死。湿度高时病部长出一层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受害后茎秆内髓部受破坏,发病末期腐烂而中空,剥开可见白色菌丝体和黑色菌核。菌核鼠粪状,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早期白色,以后外部变为黑色,内部白色。果实染病,发病初始在幼果脐部呈水浸状腐烂,果表长白色棉絮状菌丝并形成黑色粒状菌核。叶片染病,初呈水浸状斑,扩大后呈灰褐色近圆形大斑,边缘不明显,病部软腐,并产生白色棉絮状菌丝,发病严重时产生黑色鼠粪状菌核。 
防治措施 
一、种子处理。播种前在50℃温水中浸种10分钟,立即移入冷水中冷却,晾干后催芽播种,即可杀死混杂在种子中的菌核。 
二、清理田园。及时打掉老叶和摘除留在果实上的残花,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或剪去病枝病果,带出棚外集中烧毁或深埋。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深翻土壤,防止菌核萌发出土。 
三、茬口轮作。与水生蔬菜、禾本科及葱蒜类蔬菜隔年轮作。 
四、加强管理。合理密植,控制中管棚和连栋大棚保护地栽培棚内温湿度,及时放风排湿,尤其要防止夜间棚内湿度迅速升高,这是防治本病的关键措施。注意合理控制浇水量和施肥量,浇水时间放在上午,并及时开棚,以降低棚内湿度。特别在春季寒流侵袭前,要及时加盖小拱棚塑料薄膜,并在棚室四周盖草帘,防止植株受冻。 
五、苗床定期适时用药防治。秧苗移栽前一定要做到带药移栽,不移栽病、弱苗,从严控制秧苗带病移栽。 
六、土壤消毒。每平方米用50%多菌灵粉剂8~10克,与干细土10~15公斤拌匀后撒施,消灭菌源。 
七、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3~4次,重病田视病情发展,必要时应增加喷药次数。药剂可选用43%好力克悬浮剂2000~3000倍液(每亩用药量40~50克)、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亩用药量100克)、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亩用药量100克)、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每亩用药量125克)、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每亩用药量100克)等。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秋黄瓜管理要点

上一篇:

关于观赏南瓜的栽培技术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