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危害 豆天蛾幼虫咬食叶片,轻的叶片被咬成孔洞、缺刻,严重时仅留叶柄,不能结荚,影响产量。
二、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40~46毫米,体和翅为黄褐色,头、胸部为暗紫色。前翅狭长,有6条深色的波状横纹。后翅小,暗褐色,翅基外缘有一黄褐色带状纹。幼虫体长约90毫米,黄绿色。
三、发生规律 豆天蛾每年发生1~2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9~12厘米深处越冬,翌年春暖时幼虫到土表化蛹。6月下旬始见成虫,成虫白天隐藏在农作物及杂草丛中,易于捕捉。成虫飞翔力强,迁移性大,对黑光灯有较强趋性。成虫傍晚开始活动,幼虫白天潜伏叶背,夜间取食,阴天整日危害大豆。
四、防治方法
(-)农业措施。秋季翻耕,消灭越冬虫源。
(二)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三)药剂防治。在幼虫1~3龄期,百株有虫5~10头时可用药剂防治。药剂可选用90%的晶体敌百虫700~1000倍液、2%的西维因可湿性粉剂、2.5%的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等。
(四)生物防治。用杀螟杆菌500~700倍液喷雾,每亩用药液5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