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湛江的陈日胜年过半百,在农田摸爬滚打已有30余年,是国内最早发现耐碱性强、抗病性强、生命力强的野生海水稻的专家之一,被誉为“海稻之父”。
据陈日胜介绍,1986年,他陪同广东海洋大学罗文烈教授考察海边树种时,在广东湛江遂溪县城月镇燕巢村海边发现一株高约1.6米类似芦苇却结穗的植株。从地里连根拔起这株植株发现,新鲜的根系是赤红色的,而“长毛谷”(遂溪当地祖辈流传下来的稻种,又名“海割”)的根系是灰白色;两者叶舌、叶耳明显不同。随后罗文列教授断定,这是生长在盐碱地里的野生水稻。罗文烈教授让他收下种子,叮嘱其日后要保护好这些稻种。
1987年,陈日胜用采摘到的种子在遂溪海边滩涂育秧,当年差点“全军覆没”。他将种子分别种在两块空地:一块靠海,涨潮时,海鱼把秧苗吃了个精光;另一块当时用渔网围起来,才有了后期试验的稻种。
由于在海水中种植试验周期长,一年只做一次,仅普选稻种陈日胜便做了数年。
1987年陈日胜种植400株,从中选择优良单株51株。
1988年种植51个株系,入选15个株系,选择高度、熟期一致的单株80株……
如此选种到1991年,才定型品系为“海水稻”,并在10个株系中收获种子3.8公斤。
这些仅是陈日胜30余年艰辛努力的冰山一角。
“那几年,我把采收的522粒野生耐盐性稻种当成老师交给我的作业。老师的一句话,让我为之坚持不懈地努力做了一辈子。罗文烈教授当时对我说,最少数万年才能进化出一个物种,这个物种失去就不可再生。这样的耐盐性稻种现在不被人们看好,并不代表以后就不是好品种。每个发达国家都缺淡水,将来我们发达了,一样可能会缺淡水,到时候这些耐盐性稻种可就是我们国家的宝贝。”陈日胜说。
“怪老头”,种出的水稻不结籽
据陈日胜介绍,为了研究“海水稻”,他从1990年开始便自掏腰包跑到全国各地去考察盐碱地。
“当年交通不像现在这样便利,信息检索也很困难。只要听说哪里有盐碱地就一定会去。我通常外出考察一去就是1~3个月,最长一次用了7个多月。”
每次考察,陈日胜都会在当地带走两样东西:一是当地盐碱地泥土样本,二是当地种植的稻种。这些东西对他来说都是宝贝物件,曾将家里的老房子装得满满当当。如今,这些样本已转移到遂溪县虎头坡合作社的办公楼内。玻璃罐的标签都标记了样本的来源地,如北京、吉林白城、大庆、内蒙古等。
从1992年开始,南到海南,北至东三省,西至新疆,陈日胜通过多种方式不断培育这些“海水稻”种子,并且在全国各地的盐碱地上试种。他表示,不同区域气候、温差等对作物的影响都不同,南方稻种属感光作物、北方稻种属感温作物。起初的“海水稻”是在南方地区发现,为使“海水稻”适应北方气候,他历经8年付出诸多努力,培育出了适合北方盐碱地生长的“海水稻”种,这也成为海水稻培育史的一大突破。
这8年并非一帆风顺,流言蜚语也不少。陈日胜告诉记者,他来到北方地区试种,很多年都是出穗不结籽。当地的农民都不理解,为什么水稻不结种子,他每年还要坚持种。在很多时候他被农户称之为“怪老头”。有人甚至话里话外嘲讽着:“陈老师,你这水稻长得可真不错,每年都比我家的高,可就是不结籽吖。”陈日胜解释说,当时“海水稻”不怎么结籽,是因为还在试验之中,毕竟是南方稻种转移过来的,还要进行杂交培育。
2000~2005年期间,陈日胜通过改良杂交等方法,使种在北方地区盐碱地的“海水稻”开始陆续结籽。
直至2008年,陈日胜才培育出除“海稻86”之外的其他“高世代材料”。这些正在培育、研究中的海水稻系列品种,还包括可以种植在新疆、黑龙江、内蒙古、甘肃、西藏、吉林等地区的粳稻品种。
一波三折,资金链断了又断
陈日胜除了培育“海水稻”,还搞了不少副业,在广东云浮、广西桂林等地搞林场、种果树,甚至搞过建筑。他将搞副业赚的几万元钱都投入到“海水稻”育种研究中。不过,这点资金对于“海水稻”培育这个漫长的研究,可以说是杯水车薪,也使陈日胜感到力不从心。
直至2011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兴起,陈日胜为扩大“海水稻”的种植规模,在老家广东遂溪县组建了虎头坡种植专业合作社,但资金匮乏问题一直无法解决。
此后,“海水稻”被现中国社科院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周长林知晓。他组织了一场名为海水水稻物种保护与创新研究的非公开座谈会。座谈会邀请了国家部委、研究机构及农业发展银行的人员,邀请陈日胜进行现场讲述。
当时,诸多业内专家都对”海水稻“表示质疑,多数学者不相信水稻可以生长在盐碱地里。但农业发展银行的张明旭认为,无论花多少心血,能够为国家保留一个耐盐碱基因的稻种,这份贡献不可泯灭。
此次座谈会后,陈日胜获得了企业层面的一些资助。富强集团的一位曾姓高层管主动联系到他,并表示愿意资助他继续研发“海水稻”,并在第二天就给陈日胜汇款。
有了这笔资助,从2012年开始,陈日胜团队在全国有代表性的盐碱地建设试验基地。观察不同品系在不同盐碱地的表现,并用“海水稻”与当地常规稻种杂交,使杂交后的稻种更适应当地的盐碱环境。
2014年10月中旬,部分业内专家经过现场考察后表示,“海水稻”是一种特异的水稻种质资源,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和利用价值。建议国家加强对“海水稻”资源的全面保护,并大力支持开展系统研究。这使陈日胜很是欣慰。
然而,2014年平静再次被打破。那位曾姓企业家由于个人情况的变化无法继续资助,导致陈日胜的资金链再次断裂。但此时陈日胜的“海水稻”基地已在全国各地陆续建成,试验、育种一旦停下便会功亏一篑。他开始向亲戚朋友借款,2015年,他身上背负的欠款高达200多万元。
陈日胜告诉记者,2017年他不顾亲人反对,变卖了仅剩的一套房产去还债,至今这些欠款还没有还清。
天无绝人之路。就在他快支撑不下去的时候,2018年转机再次“登门”。北京一家从事基金行业的李总听闻陈日胜的状况感到惋惜,联系到陈日胜,并表示愿意出资,支持他继续坚持“海水稻”培育。
陈日胜的“海水稻”项目终于可以正常运作了。截至目前,除“海稻86”外,他已培育出127个“高世代材料”。这些品种名称多数还未确定,陈日胜仅为部分效果良好的“海水稻”品种初步命名,如黑龙江种植的“长香一号”、内蒙古种植的“草稻”以及适宜北方种植的“粳稻”等。据悉,他在南方培育良好的稻种也多达13个。目前,他自己的种植基地扩大到近3000亩。其中,遂溪县虎头坡有300多亩,湛江廉江市有1300多亩,湛江雷州市有1000多亩。
回应质疑,品种已获植物新品种权
在“海水稻”闻名遐迩的同时,质疑声也相随而来。
陈日胜针对质疑这样回应:
一是品种、品质问题。陈日胜强调,当前常规水稻品种的耐盐度一般在3‰左右,而“海水稻”的耐盐度可达7‰~9‰。
“海水稻”是绿色食品。2012年,产自遂溪虎头坡的“海水稻”在北京营养源研究所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营养价值上对比,“海水稻”米64%的营养素检测值高于普通的精白米。如,膳食纤维是精白米的13.53倍,烟酸是3.81倍,钾是4.21倍,镁是8.18倍,锌是3.33倍,硒是5.018倍,氨基酸总和高出4.71倍等。同时,“海水稻”的生长无需施肥、除草。
“海水稻”品种繁多,品质、口感不可一概而论。例如,“海水稻”“长香一号”“粳稻”口感均软糯,明显优于普通大米,像此类适口性良好的“海水稻”品种还有很多。
二是产量问题。陈日胜表示,最初的目的是培育出耐盐碱度高且具有营养价值的品种。他种植“海水稻”,不会盲目追求高产。
“虽然‘海水稻’起初的产量很低,但通过不断优化和改进,自2005年起,产量明显增加。目前适合北方盐碱地种植的4个品种和适合南方种植的13个品种,产量均能达到每亩400公斤左右。”陈日胜说。
三是“海水稻”灌溉问题。有人认为“海水稻”名不副实,不是种在海水里;也有人认为,“海水稻”哗众取宠。陈日胜表示,“海水稻”是一个最靠近海洋的稻种,业界传言说可种在所有盐浓度的海水里是误解,实际只适合内河入海口的混合海水。“海水稻”其实是耐盐又耐碱的稻种,是在海边滩涂等盐碱地生长的特殊水稻,虽然名字有“海水”两个字,但事实上“海水稻”并不是生长在海洋盐浓度海水里,而是不惧盐浓度不太高的海水的短期浸泡。我国除了西北的大片盐碱地之外,还有大量的滨海盐碱地,以及地下水等形成的盐碱地。他表示,这些都是“海水稻”可能适宜种植的地方。
2014年,他以“海稻86”命名的品种申请植物新品种权,当年即获得保护。“‘海水稻’种植技术也已申请专利。”陈日胜说。
对于“海水稻”的未来发展,陈日胜认为其市场前景广阔。
“海水稻”除了能提升我国的粮食产量,还能改善土壤状况。在“海水稻”发源地的种植试验表明,重度盐碱地种植”海水稻“6年后,土壤可得到改良,而中度盐碱地只需种植3年左右就有改良土壤效果。在内蒙古的盐碱地上,寸草不生的土壤经过技术改良以及适宜“海水稻”的种植,生态已经得到改善,候鸟也会定期聚集在改良地里。这让陈日胜很是欣慰。
“我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能加快审定‘海水稻’品种,大面积推向市场,让更多的盐碱地得以改良,也让更多种植户受益。”陈日胜说。
而84岁高龄的中国农科院专家佟屏亚表示,中国水稻面积达4.5亿亩,近几年有所减少。”海水稻“这种可在条件恶劣的盐碱地生长的特异水稻,种质资源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利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