蝼蛄是一种危害我国牧草的主要害虫之一,该种类的成虫和若虫很容易对于刚种植下去的种子进行上伤害,尤其是对于刚刚发了芽的种子,影响还不进对于刚发芽的种子,还容易咬食植物的根茎,导致植物因萎蔫而死亡。对幼苗造成的伤害是最为严重的,因为蝼蛄是表土层活动,其活动的多是自己开发的隧道,由于幼苗和土壤分离,使幼苗干枯而死。 蝼蛄形态特征 华北蝼蛄体较肥壮粗大,体长36-56毫米,黄褐色,腹部色较浅,全身密布细毛,前胸背板甚发达,呈盾形,中央具一凹陷不明显的暗红色心脏形的坑斑。前翅鳞片状,黄褐色,长14-16毫米,覆盖腹部不到1/3;后翅扇形,纵卷成尾状,超过腹部末端。前足特化为开掘足,腿节强大,内侧外缘缺刻明显,胫节宽扁坚硬。末端外侧有锐利扁齿四个,上面2齿大,后足胫节背面内侧有棘一个或消失,腹部末端近圆筒形。卵为椭圆形,若虫共13龄。非洲蝼蛄体较瘦小,体长30-35毫米,灰褐色,前胸背板从背面看呈卵圆形,中央有一凹陷明显暗红色长心脏形的坑斑,长4-5毫米。前翅灰褐色,鳞片状,长12毫米,能盖住腹部1/2。前足特化为开掘足,前足腿节内侧外缘缺刻不明显,后足胫节背面内侧有棘3-4个,腹部末端近纺锤形。若虫共6龄。普通蝼蛄外部形态与华北蝼蛄相似,体长35-50毫米,后足胫节背侧内缘有棘4-5根。 蝼蛄生活习性 华北或非洲喽蛄都有以成虫或若虫越冬,生活史均很长,华北蝼蛄需三年左右才能完成一代。在华北地区,越冬成虫于六月上、中旬产卵,七月初孵化,3龄后分散为害,秋季达8-9龄,深入土中越冬,次春越冬若虫又继续为害,秋季达12-13龄后,又进入越冬,第三年春又活动为害,夏季若虫羽化为成虫,即以成虫越冬。非洲蝼蛄的生活史较短,华中及南方一年发生一代,华北、西北、东北两年左右完成一代。蝼蛄均为昼伏夜出,活动取食高峰在晚上9-11时。初孵化的若虫怕光、怕水、怕风,有群居性,具有强烈的趋光性,对马粪等末腐烂的有机物质也有趋性,蝼蛄喜欢在潮湿的土壤中生活,多栖息在河岸渠旁、菜园地、盐碱低湿地、水浇地。一般地表10-20厘米处土壤湿度在20%左右。活动为害最盛,低于15%时活动减弱。 蝼蛄防治方法 1.防治地下害虫常用农药的拌种量:40%的乐果乳油0.5千克加水20-30千克用于200-300千克种子,或50%辛硫磷乳油0.5千克加水25-50千克用于250-500克种子,或40%甲基异硫磷乳油0.5千克加水40千克用于400-500千克种子。2.地下害虫的农业防治:1)改变地下害虫的适生环境:结合农田基本建设,适时翻耕,改造低洼易涝地,改变地下害虫的发生环境,这是防治的根本措施。2)除草灭虫:消除杂草可消灭地下害虫,成虫的产卵场所,减少幼虫的早期食物来源。3)灌水灭虫:在地下害虫发生时间,及时浇灌可有效防治。4)合理施肥:增施腐熟肥,能改良土壤,促进作物根系发育、壮苗,从而增强其抗虫能力。蝼蛄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