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百足草,扁竹蓼
科属:为蓼科常绿灌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离瓣花亚纲
形态特征: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0.6~2米。茎基部圆柱形,木质化,上部枝扁平,呈带状,宽7~12毫米,深绿色,具光泽,有显著的细线条,节处略收缩,托叶鞘退化成线状,分枝基部较窄,先端锐尖。
叶多生于新枝上,互生,菱状卵形,长4~20毫米,宽2~10毫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或在近基部有一对锯齿,羽状网脉,无柄。花小,两性,具纤细柄;苞片腆质,淡黄棕色;花被4~5深裂,裂片矩圆形,长约1毫米,淡绿色,后变红色;雄蕊6~7,花丝扁,花药白色;雌蕊1,子房上位,花柱短,3枚,杜头分叉。疫果三角形,包于红色内质的花被内。
花期9~10月。果期10~11月。
产地:
竹节蓼原产太平洋的所罗门群岛.
生长习性:
喜温暖湿润环境,喜阳光也耐阴,稍耐于,不甚耐寒,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可房地栽植,对土壤要求不严。
盆栽竹节萝3年左右要换一次盆,一般应在春季出房时进行。
对较老的植株,其茎变成柱形而节不明显,观赏价值下降,可用扦插法予以更新或加以剪截,令其多发新的嫩枝,以保持较高的观赏价值。
繁殖以嫩茎扦插为主。
用途:
竹节蓼株丛繁茂,嫩茎扁平、亮绿色,形态较为奇特。
一般在温室盆栽,供室内装饰用;在暖地也可于庭园栽培,布置园景。
采集:全年可采,晒干,或鲜用。
性味:甘酸,微寒。
①《广西中药志》:"味淡涩,性微寒,无毒。"
②《泉州本草》:"味酸微甘,性平,无毒。"
归经:入心、肝、脾经。
①《广西中药志》:"入心、肝二经。"
②《泉州本草》:"入心、肝、肿经。"
功用主治:
清热解毒,散瘀消肿。治痈疽肿毒,跌打损伤,蛇、虫咬伤。
①《广西中药志》:"拔毒消肿。治毒蛇及蜈蚣咬。"
②《泉州本草》:"清热解毒,退癀消肿,行血去瘀,生新止痛。治痈疽肿毒,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3~5钱(鲜者2~4两)。外用:捣敷。
选方:
①治跌打损伤:鲜竹节蓼二两,以酒代水煎服,并以渣敷患处。(《泉州本草》)
②治毒蛇咬伤:竹节蓼二两,红乌桕木二两。咸苏木二两,假紫苏二两,千斤拔一两。以上五味捣烂,以三分之一冲酒服,三分之二浸醋外涂伤口周围。(《广西中药志》)
③治蜈蚣咬伤:竹节蓼捣烂,擦伤口周围。(《广西中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