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技术包括北方一季稻超高产稻栽培技术、南方双季稻超高产栽培技术、南方中籼稻超高产栽培技术、长江中下游中粳稻超高产栽培技术和再生稻超高产栽培技术。
1.北方一季稻超高产稻栽培技术。主要是利用塑料薄膜(大、中棚)、无纺布等覆盖旱育、稀播,培育带蘖壮秧;本田期采取稀植或大垄双行稀植、测土配方施肥、浅湿干间歇节水灌溉、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实现足穗、大穗高产。
2.南方双季稻超高产栽培技术。采用旱育秧(早稻)和稀播壮秧或两段育秧(晚稻)、垄畦栽培、宽行窄株移栽、合理密植、好气灌溉、精确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达到足穗、大穗、高产。
3.南方中籼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综合应用旱育秧或稀播壮秧、垄畦栽培、宽行窄株移栽、合理稀植、好气灌溉、精确施肥、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形成南方中籼稻超高产栽培集成技术。
4.长江中下游中粳稻超高产栽培技术。主要采用旱育秧、稀播壮秧及软盘育秧、宽行窄株手工移栽或机插、合理稀植、好气灌溉、精确施肥、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形成长江中下游中粳稻超高产栽培集成技术。
5.再生稻超高产栽培技术。头季稻采用旱育秧或稀播壮秧、垄畦栽培、宽行窄株移栽、合理稀植、好气灌溉、精确施肥、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在获得高产的同时,保持秆青叶绿和根系活力,以利于再生季腋芽萌发和再生稻高产;再生季采用留高茬和重施促芽肥,达到足穗高产。
增产增效情况:
1.北方一季稻超高产栽培技术:利用塑料薄膜、无纺布等覆盖旱育、稀播,培育壮秧;通过合理稀植,充分发挥个体生产潜力和大穗优势,使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在超高产水平上达到统一;测土配方施肥,是在不增加氮肥施用量的情况下获得超高产,可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浅湿干间歇节水灌溉,避免漫灌浪费,节约用水30%以上,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其高产高效机理是发挥一季稻个体生产潜力,节水节肥,提高水肥利用率。
2.南方双季稻超高产栽培技术:早稻采用旱育秧可提前播种,避免出现烂秧现象,移栽后早生快发;晚稻采用稀播壮秧或两段育秧可增加秧龄弹性,培育多蘖壮秧;厢畦栽培、宽行窄株移栽,有利于改善田间气候生态环境,便于栽培调控管理;合理密植、好气灌溉、精确施肥,实现足穗、大穗,提高水肥利用率。与传统栽培技术相比,每亩可增产100千克以上,高的可增产200千克以上。其增产机理是延长水稻生长季节,充分利用光温资源,足穗、大穗、高产。
3.南方中籼稻超高产栽培技术:应用稀播壮秧、宽行窄株移栽、合理稀植、好气灌溉、精确施肥、综合防治等生产集成技术,实现南方中籼稻超高产栽培,较传统栽培技术每亩平均可增产100千克以上,高的可增产150~200千克,亩增收200元左右。该项技术增产机理是强根促蘖和增穗增粒。
4.长江中下游中粳稻超高产栽培技术:采用旱育秧、稀播壮秧及软盘育秧、宽行窄株手工移栽或机插、合理稀植、好气灌溉、精确施肥,以改善群体结构和提高群体质量,达到足穗、匀穗、大穗高产,其大面积亩产量可达700千克以上,超高产示范方在800千克以上。该项技术增产机理是提高群体质量、强根促蘖和匀穗大穗高产。
5.再生稻超高产栽培技术:采用旱育秧或稀播壮秧、垄畦栽培、宽行窄株移栽、合理稀植、好气灌溉、精确施肥、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达到头季稻大穗高产,保持秆青叶绿和根系活力;采用留高茬和重施促芽肥,达到再生稻足穗高产。再生稻可单季稻亩增产200~300千克以上。该项技术增产机理是头季稻大穗高产,再生季足穗高产,并充分利用温光资源,达到周年高产。
技术要点:
1.北方一季稻超高产稻栽培技术
(1)采用塑料薄膜、专用无纺布覆盖旱育秧苗,每平方米播种量控制在200克以内。
(2)本田移栽规格30厘米×16.7厘米~20.0厘米稀植或(40厘米+20厘米)×16.7厘米大垄双行稀植。
(3)亩施标氮60~70千克,磷酸二铵10千克,硫酸钾10千克。
(4)本田浅湿干间歇节水灌溉。
(5)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2.南方双季稻超高产栽培技术
(1)适时播种,培育壮苗。早稻采用旱育秧,播种量一般为90g/m2,播期3月中、下旬;晚稻稀播壮秧或两段育秧,用种量在1.0千克/亩左右。
(2)垄畦栽培。畦宽3~4米,沟宽0.2~0.25米,并开好围沟,便于水分管理和田间操作管理。
(3)宽行密植。栽培密度为30~40丛/平方米,行距在25厘米左右。一般早稻3~4本,晚稻单本插或双本插,确保每丛6~8个茎蘖。
(4)好气灌溉,促根促蘖。在整个水稻生长期间,除水分敏感期和用药施肥时采用浅水灌溉外,一般以无水层或湿润灌溉为主,促进根系生长,增强根系活力。当茎蘖数达穗数苗的90%左右开始多次搁田,以控制高峰苗。生育后期采用干湿交替,以协调根系对水、气的需求,直至成熟。
(5)精确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本田期一般亩施纯氮12~15千克,氧化钾7.5~10千克,五氧化二磷5~6千克。其中基肥应占总氮肥量的50%,分蘖肥占总氮肥量的35%左右,其余作为穗肥。要求施适当比例的有机肥,一般亩施50千克饼肥或750~1000千克农家肥。
(6)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秧田期间重点防治稻蓟马,秧苗带药下田;大田期重点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
3.南方中籼稻超高产栽培技术
(1)适时精量播种,培育壮苗。播种量一般为7.5千克/亩左右,用种量在0.6~0.8千克/亩;根据品种或组合生育特性安排适宜播种期和移栽期,秧龄控制在25~30天。
(2)垄畦栽培。畦宽3~4米,沟宽0.2~0.25米,并开好围沟,便于水分管理和田间操作管理。
(3)宽行稀植,定量控苗。栽培密度为15~20丛/平方米,行距在30厘米左右。一般单本插或双本插,确保每丛4~6个茎蘖。
(4)好气灌溉,促根促蘖。在整个水稻生长期间,除水分敏感期和用药施肥时采用浅水灌溉外,一般以无水层或湿润灌溉为主,促进根系生长,增强根系活力。采用多次轻搁田,以控制高峰苗。生育后期采用干湿交替,以协调根系对水、气的需求,直至成熟。
(5)精确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秧田期施肥:在2叶1心期施断奶肥;在移栽前2~3天,施起身肥。本田期施肥:一般亩施纯氮12~15千克,氧化钾10~12千克,五氧化二磷5~6千克。其中基肥应占总氮肥量的50%,分蘖肥占总氮肥量的35%左右,其余作为穗肥。要求施适当比例的有机肥,一般亩施50千克饼肥或750~1000千克农家肥。
(6)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秧田期间重点防治稻蓟马,秧苗带药下田;大田期重点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在农药的选择上,一般可选用锐劲特、乐斯本、扑虱灵等。杂草的防除每亩用丁苄100~120克或其它除草剂拌蘖肥撒施,并保持浅水层5天左右以提高防除效果。
4.长江中下游中粳稻超高产栽培技术
(1)旱育秧、稀播壮秧及软盘育秧。旱育秧播种量一般为90~120克/平方米,稀播壮秧一般为20~30千克/亩,机插软盘育秧为400克/平方米;根据品种生育特性安排适宜播种期和移栽期,秧龄控制在30~35天。
(2)宽行窄株手工移栽或机插。栽培密度为20~25丛/平方米,行距在30厘米左右,一般双本插。
(3)好气灌溉,促根促蘖。在整个水稻生长期间,除水分敏感期和用药施肥时采用浅水灌溉外,一般以无水层或湿润灌溉为主,促进根系生长,增强根系活力。采用多次轻搁田,以控制高峰苗。生育后期采用干湿交替,以协调根系对水、气的需求,直至成熟。
(4)精确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一般亩施纯氮15~17千克,氧化钾10~12千克,五氧化二磷5~6千克。其中基肥应占总氮肥量的50%~60%,分蘖肥占总氮肥量的30%左右,其余作为穗肥。要求施适当比例的有机肥,一般亩施50千克饼肥或750~1000千克农家肥或秸秆还田。
(5)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秧田期间重点防治稻蓟马,秧苗带药下田;大田期重点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及条纹叶枯病等。
5.再生稻超高产栽培技术
(1)旱育秧或稀播壮秧。播种量一般为7.5千克/亩左右,用种量在0.6~0.8千克/亩;根据品种生育特性安排适宜播种期和移栽期,秧龄控制在25~30天。
(2)垄畦栽培。畦宽3~4米,沟宽0.2~0.25米,并开好围沟,便于水分管理和田间操作管理。
(3)宽行稀植,定量控苗。栽培密度为15~20丛/平方米,行距在30厘米左右。一般单本插或双本插,确保每丛4~6个茎蘖。
(4)好气灌溉,促根促蘖。在整个水稻生长期间,除水分敏感期和用药施肥时采用浅水灌溉外,一般以无水层或湿润灌溉为主,促进根系生长,增强根系活力。采用多次轻搁田,以控制高峰苗。生育后期保持田间湿润,使头季稻秆青叶绿黄熟。头季稻收获后立即灌水,以满足再生稻的需水要求。
(5)精确施肥,重施促芽肥。一般头季稻亩施纯N12~15千克,氧化钾10~12千克,五氧化二磷5~6千克。要求施适当比例的有机肥,一般亩施50千克饼肥或750~1000千克农家肥。头季稻收获前15~20天,亩施尿素20千克,收获后再追施尿素20千克,以促进腋芽萌发和再生苗生长。
(6)综合防治病虫草害。重点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及稻瘟病等。
适宜区域:北方一季稻超高产栽培技术适于在东北稻区、华北稻区和西北稻区推广。其中吉林北部和黑龙江宜采用大、中棚塑料薄膜覆盖。南方双季稻超高产栽培技术适合于我国长江中下游稻区和华南稻区。南方中籼稻超高产栽培技术适合于南方稻区。长江中下游中粳稻超高产栽培技术适合于长江中下游稻区。再生稻超高产栽培技术适合于闽北、长江中上游及西南等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