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从青稞生产的意义、生物学特性以及香格里拉县的地理环境入手,对青稞的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论述,青稞栽培技术主要从整地、施肥、备种、播种、田间管理、收获与贮藏六方面叙述。论文最后进行了问题与讨论。
1.前言
1.1 青稞生产的意义
1.1.1 青稞酒
青稞酒,藏语叫做“羌”,是用在高海拔地区出产的一种主要粮食——青稞制成的。它是藏族人民最喜欢喝的酒,逢年过节、结婚、生孩子、迎送亲友,必不可少,目前青稞酒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青稞酒的酿造方法和过程是这样:首先把青稞洗净,注意不能让青稞在水里洗的时间过长。然后倒进锅里,放入多于青稞容量三分之二的水煮。当铞中的水已被青稞吸收完了,火就不能烧得过旺,边煮边用木棍把青稞上下翻动,以便锅中的青稞全部熟透,并随时用手指捏一下青稞粒儿,如还捏不烂,再加上一点水继续煮。等到八成熟时,把锅拿下来,凉上20—30分钟的时间,这时锅中的水已被青稞吸收干了,趁青稞温热时,摊开在已铺好的干净布上,然后就在上面撒匀酒曲。撒曲时,如果青稞太烫,则会使青稞酒变苦,如果太凉了,青稞就发酵不好。撒完酒曲之后,再把青稞酒装在锅里,用棉被等保暖的东西包起来放好。在夏天,两夜之后就发酵,冬天则三天以后才发酵。如果温度适宜,一般只过一夜就会闻到酒味儿。假如一天后还没有闻到酒味儿,就说明发酵时温度不够,应在一个瓶子中装上开水放在锅上,这样才能使青稞酒更甜。然后把它装入过滤青稞酒的陶制容器中。如果要马上用酒,就要加水,等泡四个小时后就可以过滤。
目前制造青稞酒的主要企业有: 青海互助青稞酒有限公司、西藏金田青稞酒业有限公司、云南香格里拉酒业股份有限公司。目前青稞酒势必会打破家庭酿造的传统,转为工业化生产,方能满足藏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的物质文化需要。
1.1.2 保健功能
青稞味甘咸,性微寒、无燥热。益气补中,实五脏,厚肠胃之功,不亚于米。久食滑肌肤,能宽胸下气,消极进食,可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呕吐等。据《本草拾遗》记载,青稞入药,味咸、性平凉。其主要功能是下气宽中,壮筋益力,除湿发汗、止泻。
1.1.3 营养成分丰富
青稞营养较丰富蛋白质含量为10.2%,脂肪为1.5%。每一百克青稞面粉中含硫胺素(维生素B1)0.32毫克,核黄素(维生素B2)0.21毫克,尼克酸3.6毫克,维生素E0.25毫克。这些物质与人体的健康发育都有一定的关系。藏族人民很少得糖尿病,与其食用青稞产品有很大关系。
1.1.4 民间青稞文化
青稞在民间主要制成糌粑、糕点、稀饭。 我们藏族同胞用青稞籽炒熟以后磨成青稞粉,制成糌粑,在民间广为食用。特别是现在我县发展旅游业以后,江浙等地群众将青稞压成碎片,混合大米同煮,或磨成粉制作糕点而食。陕西、甘肃等地喜欢青稞麦仁稀饭。
1.2 生物学特性
1.2.1 根
青稞的根系属须根系,由初生根和次生根组成。初生根由种子的胚长出,初生根一般5-6条,多的有7-8条。初生根在幼苗期从种子发芽到根群形成前,起着吸收和供给幼苗营养的重要作用。初生根数目多少与种子大小和种子活力密切相关。种子大而饱满,生活力强,其初生根数目较多,长出的幼苗也健壮。反之,子粒瘦小,千粒重小而不饱满的种子,其产生的初生根数目少,幼苗弱瘦。在良好的土壤条件下,秋播青稞越冬时初生根入土深度可达60~70cm,到生育后期,有的品种初生根可达200cm左右。
1.2.2 茎
青稞茎直立,空心茎。有若干节和节间组成,地上部分有4~8个节间,一般品种5个节间,矮杆品种一般3个节间,茎基部的节间短,愈上则愈长。茎的高度一般(株高)80~120cm,矮杆品种株高60~90cm。茎的直径2.5~4mm,茎包括主茎和分蘖茎。它们均由节和节间组成。茎节可分为地上茎节和地下茎节,地下茎一般有7~10个不生长的节间,密集在一起,形成分蘖节。地上茎节通常有4~8个明显伸长的节间,形成茎杆。
成熟前期的青稞茎杆是直立的圆柱体,茎的表面光滑,呈绿色,成熟后期变黄色,也有少数品种茎杆带紫色。茎节维管束密集,彼此交错,形成横隔,实心。茎下部的节间和上部节间大部分被叶鞘包围。
青稞的节间由下而上逐渐变长,茎基部第1、2节间是否短粗与其抗倒伏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栽培上应尽可能缩短基部节间长度促使其节间发育健壮,穗下部节间应适当拉长。茎壁厚度与抗倒伏也有一定关系,茎壁厚,弹性好茎杆重点下移,可提高抗倒伏能力。
1.2.3 叶
青稞的叶厚而宽,叶色较淡,冬性和一些丰产品种,叶色较浓绿。叶着生在茎节上,每一完全的茎杆一般具有4~8片叶,最上面的一叶叫旗叶,青稞的叶依其形态与功能分为完全叶、不完全叶和变态叶三种。
青稞叶片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一般较宽,叶片含水量普遍比小麦叶片高。主茎叶片数因品种类型而异,冬性和半冬性品种叶片数较多,春性品种较少。多数品种的叶片数在11~16片之间,主茎叶片数与其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关系较大,肥水充足,主茎叶数增多。整地粗放或播种过深易导致出苗延缓,叶片数减少。
1.2.4 花
青稞的花序为穗状花序,筒形,小穗着生在扁平的呈“Z”字型的穗轴上。穗轴通常由15~20个节片相连组成,每个节片弯曲处的隆起部分并列着生三个小穗,成三联小穗。每个小穗基部外面有2片护颖,是重要的分类性状。青稞的护颖细而长,不同品种的护颖宽度、绒毛和锯齿都是不同的。
小花有内颖和外颖各1片,外颖是凸形,比较宽圆,并且从侧面包围颖果,外颖端多有芒。内颖呈钝的龙骨形,一般较薄。小花内着生3个雄蕊和1个雌蕊,雌蕊具有二叉状羽毛状柱头和一个子房。在子房与外颖之间的基部有2片浆片。青稞开花是由浆片细胞吸水膨胀推开外颖而实现的。
1.2.5 果实
在植物学上,青稞的种子为颖果,籽粒是裸粒,与颖壳完全分离。籽粒长6~9mm,宽2~3mm,形状有纺锤形、椭圆形、菱形、锥形等,青稞籽粒比皮大麦表面更光滑,颜色多种多样,有黄色、灰绿色、绿色、蓝色、红色、白色、褐色、紫色及黑色等。青稞籽粒是由受精后的整个子房发育而成的,在生产上青稞的果实即为种子(籽粒)。种子由胚、胚乳和皮层三部分组成。胚部没有外胚叶,胚中已分化的叶原基有4片,胚乳中淀粉含量多,面筋成分少,籽粒含淀粉45%~70%,蛋白质8%~14%。
青稞籽粒形状与小麦籽粒较为相似,但籽粒顶端无冠毛,这是与小麦籽粒的主要不同点。
1.3 香格里拉县的地理环境
香格里拉县气候主要受西南季风和南支西风急流的交替控制,干湿季分明。6~10月,受西南暖湿气流影响,阴雨天气多,雨量占全年雨量的80%,形成湿季。11~5月,受干暖的南支西风急流控制,降小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20%,睛天多,光照足,蒸发量大,形成干季。县境山高谷深,气候随海拔升高而发生变化, 从海拔1503米的金沙东河谷到海拔5396米哈巴雪山和海拔5545米的巴拉格宗山山顶,依次有河谷北亚热带、山地暖温带、山地温带、山地寒冷温带、高山亚寒带六个气候带。气候幅宽,气候带窄,形成“一山分四季”的典型立体气候。县境偏离北回归线3度25分, 以建唐镇、 小中甸坝子为主的高原平均海拔3450米,一年四季太阳投射角度变化幅度不大,全年可接受太阳辐射能充裕,日照时数及太阳辐射总量季节性差别不大,气温年差小,全年无夏季,高原坝区年平均气温5.5℃,平均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递减,海拔1500~2100米的河谷区年平均气温为14~17℃,海拔2100~3000米的山地年平均气温为8~14℃,海拔3000~3300米的高原坝区年平均气温为5~8℃,海拔4000米的高山带年平均气温为0℃,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年平均气温-8~-10℃。从河谷至高原坝区,南部以 0.64℃/100米向上递减,北部以0.88℃/100米向上递减;高原面以上以 0.6~0.7℃/100米向上递减。 高原坝区1958年~2000年历年极端低气温-16.4~-27.4℃,历年平均-20.1℃,极端最低气温-27.4℃,出现在1982年月日12月27日。极端最高气温26.6℃,出现在1988年6月28日。但高原上空气层透明度高,太阳辐射比同纬度低海拔地区强,白天增温剧烈,夜间降温剧烈,气温的日较差大。干季,气温的日较差达到30℃。可谓“一年无四季,一天有四季”,高原气候特点十分明显。县境地势南低北高,南部迎接来暖湿气流首当其冲,降水相对丰富,气候湿润,而北部气候则相对干燥。境内降水量随海拔增高而递增,海拔每增高100米,降水量就增加20~40毫米,最大降水高度出现在海拔3400~3600米地区,降水量达1000至1200毫米。雨量分布以建塘坝为界,东南部山地为800~1000毫米,河谷为600~800毫米;西北部山地为400~600毫米,河谷为300~400毫米。另外,我县地形结构复杂,各种气候类型相嵌交错,同一气候垂直带内又有森林气候、草原气候、湖盆气候等单个小地形气候,形成“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征。五境乡位于香格里拉县西部,介于北纬27034′—27052′,东经99026′—99036′之间。地处金沙江峡谷,背靠群山,前临金沙江,东与建塘镇、小中甸镇接壤;南与上江乡连接和丽江市玉龙县隔江相望;北与尼西乡比邻,西以金沙江为界,与德钦县拖顶乡和维西县塔城镇隔江相望,乡政府驻霞珠村委会农温塘村民小组,海拔 1960米 ,距香格里拉县城 88公里 。全乡辖3个村委会,29个村民小组,9个村民小组居住在江边沿线,其余20个村民小组居住在山区和二半山区。总户数782户,总人口4284人,五境乡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 12.3℃ ,极端最高气温 31.5℃ ,最低气温 -8.1℃ ,年降水量 630毫米 ,无霜期221天。经济以农业为主,粮食主产玉米、青稞、小麦、稻谷、大豆、洋芋、等杂粮较多。
1.4 我所做的工作
这篇论文主要从青稞的生产意义、经济价值和可开发潜能,进行为何要对青稞的高产栽培进行探讨。在写作过程中,我对青稞在目前高原地区的重要性进行了收集和整理,重点对香格里拉地区进行了调查和了解,从青稞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和可开发度在香格里拉的地理气候做了研究和探讨,以证明青稞在香格里拉进行高产栽培的可行性。目前青稞的栽培还局限于传统栽培方式,这主要是由于高原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和恶劣的气候环境,对青稞的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难以进行,在国家进行西部大开发后,国家对高原地区的发展更为重视,在这良好的大机遇下,对青稞产业的研究和新产品的开发是目前香格里拉的一个新问题,香格里拉是人们心目中最理想的旅游圣地,旅游中最重要的是文化,只有浓厚的文化底蕴,香格里拉的旅游业才会长久发展,从而带动地区的其他发展。在文中对饮食文化在香格里拉旅游业中地位由为重要,青稞又是当地的主要饮食,也是重要的农作物之一,故对青稞的高产栽培进行如下论述:
2 正文
2.1 概述
青稞(Hardeum unlgar Ls.)也叫裸大麦、米大麦、元麦、淮麦,英文名hulless barley,是大麦的一种特殊类型,因其内外颖与颖果分离,籽粒裸露,故称裸大麦。
青稞在我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在距今35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西藏昌果沟遗址发现了青稞炭化粒。从而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雅鲁藏布江流域
中部已经形成了与长江、黄河流域遥相呼应的,以青稞为主要栽培作物的农业。
青稞是我国西南高原地区普遍栽培的一种作物,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藏、青海、四川的阿坝、甘孜、云南的迪庆、甘肃的甘南、江苏的苏北等地海拔1900m~4200m的河谷地区。在海拔4200m~4500m的高寒农区,青稞几乎是唯一的作物。随着西部大开发及人民饮食习惯的改变,青稞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越来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一:青稞耐寒性强,是适应性最广、种植海拔最高的粮食作物。青稞苗期在-3℃~-4℃,甚至在-6℃~-9℃的低温条件也不致受冻。青稞生育期较短,一般仅110~135天,所需积温≥0℃为1200℃~1500℃,因此是重要复种作物的良好前茬。其二:青稞是藏族人民的传统主食,是制作糌粑和酿制酒的重要原料;其三:青稞是酿造工业的重要原料,西部高原地区酿造青稞酒、啤酒、白酒、酒精、麦芽糖的主要原料是青稞;其四:青稞营养成分丰富,是改善人们膳食结构和发展养殖业的重要原料。其营养价值比水稻、玉米和一般的小麦粉高,青稞的蛋白质含量较高,最高可达到14.81%,且富含高赖氨酸,可制成珍珠米、麦片、麦芽、啤酒等食品和饮品,同时饲用价值也高,青稞籽粒是良好的精饲料,青稞的秸杆是最好的饲草,含蛋白质4%,其茎杆质地柔软,富含营养,适口性好,是高原地区牲畜冬季的主要饲草。今后,随着人民膳食结构的变化及产业结构的调整,青稞的加工和饲用地位更加明显,对我国特色农业的发展更为重要。
因此,如何提高青稞的单位产量是当前很重要的课题。
2.2 栽培技术过程
青稞栽培技术主要从整地、施肥、备种、播种、田间管理、收获与贮藏六方面叙述。
2.2.1 整地 青稞的整地因种植制度、土壤、天气等因素而不同。前旱地应在休闲期及时降水保墒,洋芋、玉米等秋收作物作为冬青稞前茬,收获后及时翻耕,深耕20~25厘米。整地时要做到“齐、平、松、碎、净、墒”。播种前整地有益于提高播种质量,结合整地重施底肥是提高青稞产量的重要措施。
2.2.2 施足底肥 施肥原则一般为“重施基肥、用好种肥、早施苗肥“,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将全部有机肥和80%左右的氮肥及少量的磷肥用作种肥外,在梨地前全部施入土壤中。还应根据当地土壤供肥能力、产量指标等确定适宜的施肥种类和施肥量。
2.2.3 备种 要达到高产,就要有优良的种子,良种应具备四个条件,一是品质好;二是产量高,增产潜力大;三是品种要适应当地的种植制度和土壤条件;四是对当地病虫草害等自然灾荒有较大的抗御能力。
2.2.4 春播 适期早播,播期,半农半牧区(海拔2600~3000米)要求在3月中旬播种,草地牧区(海拔3000~3400米)4月上旬播种。冬青稞在10月上旬播种。播种量依品种类型、不同地区、种植方式等而定,一般分蘖力强的、成穗率高的品种应少播,分蘖力弱的、成穗率低的品种应多播,撒播比条播的播种量大,一般亩用种量15~17.5公斤,一般为30万粒/亩,条播、行距以20~22cm为宜,播前粉采用15%粉锈灵拌种(亩用50~80克),防治黑穗病和预防青稞各种锈病,化防野燕麦。亩施农家肥1000公斤作底肥,过磷酸钙15公斤,尿素5公斤作种肥。要求在撒种时尽量将种子撒在沟内,种子覆土深度为2~3厘米,最深不能超过5厘米。
2.2.5 田间管理 青稞出苗后要及时查苗补苗,疏密补缺,破除板结,达到匀苗、全苗,为壮苗奠定基础。人工和化学除草是保证青稞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田间管理措施,除草除人工除草外,多用化学除草方法,其中2,4-D丁酯应用最广。一般在青稞3~4叶期结合中耕除草,化学防除田间阔叶杂草,青稞拔节期以前,亩喷洒2,4-D丁酯60~80ml。同时注意防病治虫,灌水和追肥是保证青稞生长代谢的营养及水分的需求。苗期适时灌水可促进青稞的穗分化,形成大穗,在抽穗开花及灌浆期灌水,可促进青稞籽粒饱满和营养物质的积累。视其苗情酌情追施化肥,追肥以氮肥(尿素)为主,最好结合灌水进行。在青稞2叶1心亩追施尿素4~5公斤,抽穗前期亩施尿素3~4公斤。
2.2.6 收藏与贮藏 青稞在腊熟后及时收获,收获不及时会影响产量,并且影响青稞的储藏品质。青稞在黄熟期收获最好,也就是植株和穗子全黄,含水量小于20%~22%时收获、脱粒,籽粒不受损伤。收获后及时凉晒,防止混杂,并分筛去杂,使籽粒含水量降至10%~12%,以利于种子安全贮藏。
3.问题与讨论
由于群众文化素质低,接受新事物能力差,基础设施落后,一些栽培技术措施推广难度大。应全力抓好技术培训宣传工作,加大技术入户率,以入户率100%为目标,安排技术人员指导农民技术人员应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更好地提高技术服务水平。
由于轮作方式和地理条件以及土地分户经营等原因,使青稞集中连片面积大小不
一。应扩大良种面积,引进新的优良品种,进行合理的轮作,一般要求三年以上的轮作,轮作方式一般为青稞—洋芋—油菜—豌豆。稳定和扩大青稞种植面积,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促进规模化生产。
产业化链条单一,规模效益不明显,制约了基地的发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