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在种植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各种疾病,新手菜农可能会被弄的昏头涨脑,今天小编想要为大家介绍的是怎么正确的对番茄发生叶霉病和缺镁症进行正确的判定。
番茄叶霉病是真菌性病害。发病后在番茄的叶、茎、花、果实上都会出现症状,但是常见的是发生在叶片上,初期在叶片背面出现一些褪绿斑,后期变为灰色或黑紫色的不规则形霉层,叶片正面在相应的部位褪绿变黄,严重时叶片常出现干枯卷缩。
叶霉病多从植株下部向上蔓延,温度在9℃-34℃之间病原都能生长发育,发病最适温度是20℃-25℃。在最适温度且湿度较大(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仅需10-15天就可普遍发病。
番茄缺镁症是生理性病害。在第一穗果膨大期,植株下部老叶出现失绿,叶脉间出现模糊的黄化现象,之后向上部叶片扩展,形成黄化斑叶,严重的叶片略僵硬或边缘上卷,叶脉间出现坏死斑或在叶脉间形成褐色块带,致叶片干枯或整叶至全株黄化。番茄生育后期除叶脉外整叶都已经黄化。
造成番茄缺镁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土壤施钾过多或酸碱度偏高及含钙较多的碱性土壤,造成中微量元素的拮抗,从而影响了番茄对镁的吸收。气温低或植株根系不发达也会影响番茄对镁的吸收。
番茄的叶霉病和缺镁症的病症虽然很相似,但是只要仔细辨认还是很好区别的。
番茄叶霉病会在果面上形成黑色圆形或不规则斑块,硬化凹陷,不能食用,而缺镁对果实没有太大危害,只会影响番茄的产量。番茄叶霉病出现的浅黄色斑是不规则的,且黄斑的背面有黑褐色霉层,而缺镁则是模糊的黄化现象,且背面没有黑褐色霉层。
缺镁症一般在番茄生长中后期发生比较严重,其主要原因是后期番茄需钾肥较多,但是钾和镁之间存在拮抗关系,而叶霉病在番茄的整个生长期都可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