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叶枯病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具有易爆发、易流行、防治难、危害重等特点,对水稻生产具有极大威胁。2001年我县老病区普遍暴发流行,并向无病区扩展。以后的2年因自然条件不适宜,零星发生。今年多雨、多台风,适宜白叶枯病的发生流行,应提高警惕,及早预防。
一、发病症状及简单识别。越冬菌侵入芽鞘或从水孔、伤口侵入,在导管中繁殖扩展,使叶片出现长条状病斑。病斑多从叶尖或两侧开始,向下或向内扩展,病健交界处有明显的波纹状,严重时病斑连片,全叶干枯。移栽大田后,病菌在大田繁殖积累,遇适宜的条件,即出现发病中心,并可在短期内全面爆发流行。
简单识别:取新鲜病叶,剪去两端,将下端插入水中,数小时后,如上端剪口处有黄色菌脓溢出,则为白叶枯病。
二、病原及发病规律。该病病原菌属黄单胞杆菌属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远距离传播以病谷为主,老病区初侵染源为带病稻草、稻桩,新病区初侵染源为带病稻种。该病的发生流行与自然因素、品种抗病性及肥、水运筹密切相关。发病适宜温度26-30℃,相对湿度90%,阴雨多、日照不足、风速大、台风暴雨或洪涝之后,最易暴发流行。同时,氮肥施用过多、过迟,水稻贪青徒长,水稻抗病力减弱;大田漫灌、串灌,会导致病原菌随水广泛传播,长期深灌稻田更易诱发该病的发生。
三、综合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加强检疫,控制该病向无病区扩展;选用抗病品种Ⅱ优-明86、协优系品种、杂交粳稻等;播种前用1%石灰水进行种子处理;育秧、起秧时不用病草做覆盖物或捆扎秧把;搞好化学除草,清除田头、地埂、沟边的杂草;氮、磷、钾、锌配方施肥,氮肥分期均匀施用;禁止串灌、漫灌,稻田用水浅水勤灌,适期烤田,干湿交替;合理密植,改善田间小气候,通风、透光,形成源、库、流协调的高效群体。
2、化学防治。秧田防治在三叶期及移栽前3-5天,各施药1次,可有效防治白叶枯病、省工、省成本,安全高效,应加以推广普及。
大田发现病株时,严格按照下列步骤进行防治,以达到"发现一点、防治一块,保护一片"的效果;发现病株,马上摘除病叶或整株拔除,装入塑料袋,带出田块深埋;立即用药防治,放药时,从外围开始向发病中心施药,越接近发病中心,施药量越大(间隔4-7天,连续用药2-3次),以控制其蔓延;发病田周围的稻田,无论有无发病,均须喷药保护。有效药剂可选用25%叶枯宁(川化-018)800-1000倍液;10%叶枯净300-500倍液等。药液用量:秧田每亩40千克,大田每亩60千克,4-7天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