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由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为主要传毒介体的恶性病毒病,具有突发性、暴发性强,扩散蔓延快、为害隐蔽等特点。5~6月份我县进入雨季,白背飞虱将随强对流气流大量迁入中稻秧田及早插本田,增殖速度快,若不注意防治,将对水稻生长与产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各乡镇要高度警惕,切实把监测和防控工作关口前移,加强传毒介体昆虫白背飞虱的虫量监测,抓好中稻秧田及大田前期稻飞虱的防治,预防南方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必须采取“治虫防病、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的防控策略。
1、秧田期药剂防治:在秧苗移栽前施一次“送嫁药”;未经拌种处理的秧田,于秧苗一叶至三叶一心和移栽前各喷药一次,秧田周围杂草也同时喷药;药剂可选25%吡蚜酮可湿粉16~20克/亩,或25%噻嗪酮可湿粉30~40克/亩。
2、分蘖期药剂防治:移栽时要注意剔除矮小病秧,移栽到大田后,根据迁入白背飞虱种群数量,适时喷施速效和持效杀虫剂等,压低白背飞虱虫口数量,降低病害流行风险。药剂可选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30~40克/亩,或25%吡蚜酮可湿粉16~20克/亩,或25%噻嗪•异丙威可湿性粉剂150克/亩,或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0克/亩,兑水45~60公斤均匀喷雾。
3、及时拔除病株:在水稻栽后20天内,对丛病率超过3%的发病田块,及时拔除病株(丛),踩入泥中,然后从健丛中掰出一半或将储备秧苗补上,同时加强肥水管理,促早发,保证有效分蘖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