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澧县小渡口镇曾家村有一位人人称赞的“葡萄大王”王先荣,他因为为省内外果农免费提供技术服务,帮助乡亲们共同致富,曾作为党的十七大代表走进了北京人民大会堂;他也是本报的老朋友,2008年本报记者唐湘岳曾在《石雪晖和她的农民弟子王先荣》一文中报道过他,称他是“普及科技知识的火炬手”。获得种种荣誉后的王先荣,越加勤勉,连春节期间都在葡萄种植基地上忙碌着。
大年初五的清晨,记者驱车前往被誉为“南方吐鲁番”的澧县,去拜访这位对葡萄情有独钟的农村科技工作者。走出县城,车窗外是成片的葡萄园,粉嫩的葡萄芽正争先恐后地在枝头上萌出,吐露春的气息;平整宽阔的水泥路上,一辆辆崭新的私家车有序前行,车窗里幸福的笑脸洋溢着新春的喜悦。
按照约定,记者来到了澧县张公庙葡萄基地。见到王先荣时,七八个人正围着他。只见王先荣手指着挂在墙上的示意图,聚精会神地向果农们讲解葡萄栽培技术。一位果农的笔记本上,详细记录着施肥灌水、覆膜保温、定梢绑蔓、病虫害防治等春季葡萄栽培技术。
授完课,王先荣带领记者参观了他的一个200多亩的葡萄基地和一个年产量达3000多吨的葡萄酒厂。提起目前的产业,王先荣骄傲地说,葡萄成就了澧县“南方吐鲁番”的美誉,为澧县催生了一个高效现代农业产业,“澧县葡萄”已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目前,全县已有葡萄种植面积3.2万亩,规模生产园区30多个,年产50万株优质种苗繁育基地1个,有11个葡萄鲜果产品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15个品种通过无公害产品产地认定。年葡萄鲜果产值近4个亿,已形成了集产、学、研和加工、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王先荣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在种植园区,果农熊和清告诉我们,他2006年承包10亩地,试着向王先荣学种植葡萄。现在种植面积已扩大到近30亩,年收入30多万元,比以前他们两口子在浙江打工收入强多了。
25年来,王先荣通过办班培训、现场指导、电子邮件、视频交流、出版专著、制作多媒体课件等方式为省内外葡萄种植户提供技术服务2160多场,60多万人次听课,培养了5000多名葡萄种植、销售能手。在他的指导和带动下,澧县葡萄种植户的亩平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开创了轰动省内外的“万元产值地”种植模式。
推荐阅读:葡萄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