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硫磺菌(树鸡蘑)全熟料袋式栽培技术

2019-01-02 19:16:01浏览:155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硫磺菌东北俗称梨树鸡或树鸡蘑,是较为珍稀的野生食用菌,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非褶菌目多孔菌种硫磺菌属。硫磺菌子实体菌盖肉质、

硫磺菌东北俗称梨树鸡或树鸡蘑,是较为珍稀的野生食用菌,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非褶菌目多孔菌种硫磺菌属。硫磺菌子实体菌盖肉质、下沿渐细着生在基质上呈覆瓦状,边缘波浪状,颜色由浅黄到朱红色。其子实体色彩鲜艳,幼嫩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经测定,每100g干品中多种氨基酸的含量显着高于香菇、双孢菇、平菇和木耳等常见菇类,特别是丙氨酸的含量比香菇高489mg、比双孢菇高133mg、比木耳高302mg,老熟后子实体提取物有一定的抗癌作用。野生硫磺菌在我国分布较广,尤其以辽宁、吉林、黑龙江、四川、云南、广东、广西等省分布最多,大都发生在夏末秋初活的或腐朽的柞木上。目前野生资源越来越少,仅靠采集野生菇已不能满足消费市场的需求。所以硫磺菌已经成为一种亟待开发的食用、药用真菌。辽宁省鞍山市鲜菇价格已经达到80元/kg,但是仍然供不应求。

辽宁省抚顺市农业利学研究院食用菌研究所科技人员于2002年起经过3年的驯化试验,已经基本掌握了该菌的生物学特性,总结了人工栽培技术。现将技术要点简述如下。

1  生物学特性

1.1  营养

硫磺菌菌丝体对木质和纤维素具有极强的分解能力,在活的柞木上和腐朽的柞木上都能生长。在人工栽培时采用大颗粒的硬杂木屑为主料,再添加一定量的辅料。

1.2  温度

辽宁地区野生硫磺菌多发生在夏末秋初。菌丝体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5~28℃,子实体发生期最适宜温度为18~22℃。25℃以上或12℃以下难以形成原基。

1.3  水分

菌丝体阶段,要求培养基内含水量在60%左右,空间湿度为60%~70%,子实体阶段,培养基内最适宜含水量为60%~70%,空间相对湿度为80%~90%。

1.4  光照

菌丝体阶段不需要光照,子实体阶段需要一定的散射光照,光照越强子实体颜色越鲜艳。但光照强度大小不影响产量。

1.5  空气

菌丝体阶段和子实体阶段都需要足够的氧气,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子实体生长受抑制,甚至出现畸形。

1.6  pH

菌丝培养阶段pH为6~7。出菇阶段最适宜pH为4~6.5。

2  袋式栽培

2.1  季节安排

根据各地自然条件灵活安排,最好出菇期能赶上适宜出菇的自然温度,提前60天生产栽培种,再提前45天生产原种并准备培养料。

2.2  场地

一些闲置的简易房屋、塑料大棚或林地等经过彻底消毒处理后都可以用于栽培硫磺菌。

2.3  菌种

母种可利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经过提纯复壮后方可应用于生产。标准母种在PDA培养基上呈浅黄色或橘黄色,绒毛壮,双核菌丝,无索状联合。原种和栽培种配方相同(柞木屑80%、麦麸15%、豆粉4%、石膏1%,含水量60%),按常规方法进行灭菌接种和培养。

2.4  栽培料

可以根据生产规模大小,确定栽培料数量。配方:柞木屑80%、麦麸10%、米糠6%、豆粉3%、石膏1%、磷酸二氢钾0.2%,含水量60%。

2.5 栽培料装袋

将上述配方料拌匀,装入低压聚乙烯筒料袋中,袋长55cm、宽30cm、厚0.04cm。边装料边压实,越实越好,每袋装料6kg,再用直径8cm径圈(可以用塑料管锯成)套上口,将袋口外翻,并盖上大棉塞,包上防水硫酸纸,再置于常压灭菌锅内100℃条件下灭菌20小时。出锅后移入接种室。

2.6 接种培养

袋温降到25℃以下时,方可进行接种。要求用无菌细木棒顺袋扎眼到袋中下部,及时接入木屑菌种,每瓶(罐头瓶)栽培种可接1袋。接种后,将袋立放于培养架上,每柱间隔10cm,进行养菌管理。空间温度控制在25℃左右,适时通风,闭光培养,60天左右菌丝可以长满整个料袋,再复壮7~10天。

2.7 催蕾处理

将菌柱移入出菇棚内,立摆在地面上,每柱间隔12cm。硫磺菌是一种变温结实性菌类,需要一定的温差刺激才能形成原基。此期需要调节大棚内温差,一般结合通风进行:晚上将棚四周塑料布上提,早晨放下,并给予一定的散射光刺激,日平均温度控制在20℃左右。

2.8 出菇管理

大约10~15天,可以看见袋口处有白色瘤状原基,这时要及时拔掉棉塞,将袋口上提,给子实体生长留足够的空间,同时增大空间湿度达到90%,每天给棚通风2次,每次20~30分钟,并增加光照强度。随着子实体逐渐长大,颜色逐渐变黄,最后变成朱红色。

2.9  采收

当硫磺菌子实体幼嫩呈覆瓦状,而且菌盖边缘刚刚呈现波浪状时及时采收。如果药用,采收期可适当后延。采收后停水养菌7~10天。再进行出菇管理,就可以出下一潮菇,一共可采菇3~4潮,生物转化率可达70%以上。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火爆腰花

上一篇:

蘑菇的采收、贮藏保鲜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