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化栽培金针菇,出菇整齐一致、粗细均匀,商品价值极高,但由于我国特殊的生产方式及投资水平,故至今仍沿用分散的人工栽培方式,使得产品长短不齐、粗细不一,质量低下,市场价值很低。经多年研究发现,采用控制法对金针菇进行出菇管理,可达到预期的生产效果。所谓控制法,就是在自然栽培季节里,采取人工调控温度和通气等措施,对金针菇从生产之初即进行控制,但主要控制点为菇蕾发生阶段的生长势控制,使之群体发生整齐、菇蕾量大、生长一致,达到菇品性状好、商品价值高的目的。1、菌袋或菌瓶装料的紧实度均匀、装料量应一致;2、使用固体菌种接种时,接种块大小应一致;使用液体菌种接种时,菌种的稀释浓度及其接种量应一致;3、培养阶段,应经常“倒袋(瓶)”,尤其应将上层与下层的菌袋互换位置,使之保持基本相同的生长速度;4、完成发菌后,原地维持发菌7—10天,使菌丝充分生理成熟,然后即行常规搔菌处理和后期培养;5、出菇棚调控温度在5—12℃、空气湿度80%左右,暂时不予通风,密闭光照;约6天左右,即有密密的菇蕾现出,令其正常生长3天左右,幼蕾即基本完成分化,成为幼菇;此时,加大光照强度在800勒克司、调控温度在4℃以下、加强通风并使冷风直吹幼菇,使菇体不能耐受强风、低温及干燥环境而在很短时间内软化、死亡,检查并确认幼菇死亡后,立即恢复正常管理条件;6、正常条件下,约7天左右,在死亡的幼菇周边以及菇体基部,又会再次发生菇蕾,该次的蕾量较之第一次要密、要多,一般应是上次菇蕾的2倍左右,而且分布均匀、整齐一致;此后,严格调控棚温在8℃左右、空气湿度85%—95%、微量的通风、约200勒克司左右的光照条件,子实体即可正常生长。注意要点:菌种应进行脱毒处理;菌种培养应尽量满足其条件,并严格按计划生产,不得使用退化或老化的菌种;装料应均匀一致,不可使料袋过松,以防发生边壁菇;提高湿度的办法是地面浇灌大小、墙体喷水,出菇阶段不得对子实体喷水;生产白色金针菇,或黄色金针菇需要长途运输、小包装销售时,应将棚温控制在7℃左右、空气温度70%—75%,以延长鲜菇的货架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