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栽培材料 大球盖菇可利用农作物的秸秆作原料,用不加任何有机肥的培养料,大球盖菇的菌丝就能正常生长并出菇。如果在秸秆中加入氮肥、磷肥或钾肥,大球盖菇的菌丝生长反而很差。木屑、厩肥、树叶、干草栽培大球盖菇的效果也不理想。大面积栽培大球盖菇所需材料数量大,为此应提前收集,贮存备用。作物秸秆可以是稻草、小麦秆、大麦秆、黑麦秆、亚麻秆等。
早稻草和晚稻草均可利用,但晚季稻草生育期较长,草秆的质地较粗硬,用于栽培大球盖菇,产菇期较长,产量也较高。稻草质量的优劣,对大球盖菇的产量有直接影响。适宜栽培大球差菇的稻草应是足干,新鲜的。贮存较长时间的稻草,由于微生物作用可能已部分被分解,并隐藏有螨、线虫、跳虫、霉菌等,会严重影响产量,不适宜用来栽培。清洁、新鲜、干燥的秸秆,不利于各种霉菌和害虫生长,因而在这种培养料上大球盖菇菌丝生长很快,鲜菇产量最高。实验表明,大球盖菇在新鲜的秸秆(麦秆)上,每平方米可以产菇12公斤,而使用上一年的秸秆每平方米只产鲜菇5公斤,而生长在陈腐秸秆上每平方米只产鲜菇1公斤。除主要材料外,还需准备建堆后用的覆盖物和防雨用的薄膜。覆盖物可利用废旧麻袋,经清洗晒干后,将其底部及一侧剪开,展平即可,较大的破洞要补上。还可用质地较厚的无纺布或草帘来覆盖,也有用成叠的废报纸作覆盖物的。
2.栽培方式
大球盖菇可以在菇房中进行地床栽培、箱式栽培和床架栽培,不适合集约化室内栽培。目前德国、波兰、美国主要在室外(花园、果园)采用阳畦进行粗放式裸地或保护地栽培。在我国也多以室外生料栽培为主,因为不需要特殊设备,制作简便,且易管理,栽培成本低、经济效益好。
3.栽培季节
根据大球盖菇的生物学特性和当地气候和栽培设施等条件而定。在中欧各国,大球盖菇是从5月中旬至6月中旬开始栽培。在我国华北地区,如用塑料大棚保护,除短暂的严冬和酷暑外,几乎常年可安排生产。
如在常年结果的柑桔、板栗等园林里进行立体套种,为了使大球盖菇和树木形成一个组合得当、结构合理、经济效益显著的较佳立体栽培模式,还必须考虑不同品种果实的采收期。
较温暖的地区可利用冬闲田,采用保护棚的措施栽培。播种期宜安排在11月中下旬至12月初,使其出菇的高峰期处于春节前后,或按市场需求调整播种期,使其出菇高峰期处于蔬菜淡季或其他蕈菌上市量少的季节。
4.栽培场所
室外栽培是目前栽培大球盖菇的主要方法。温暖、避风、遮荫的地方可以提供适合大球盖菇生长的小气候,半荫蔽的地方更适合大球盖菇生长,但持续荫蔽(如大树下的树荫)会严重地妨碍大球盖菇的生长发育。
(1)栽培场的选择
①宜选择近水源,而排水又方便的地方。因栽培中使用的大量稻草需要浸湿,整个管理过程中需要喷水保湿,都需要有水源。但场地在多雨的时候不可积水,以保证大球盖菇的正常生长。
②在土质肥沃,富有腐殖质而又疏松的壤土菌床上种植,有利于早出菇和提高产量。
③宜选择避风、向阳,而又有部分遮荫的场所。大球盖菇喜生在半遮荫的环境,切忌选择低洼和过于阴湿的场地。
适地适栽可以得到较好的经济效益,或者稍加改造,创造条件满足大球盖菇生长发育的要求。如在柑桔、板栗、园林或冬闲田里进行立体种植,果菌、林菌结合,合理利用光能资源。果树、园林树木为大球盖菇创造了遮荫保湿的生态环境,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又极大地满足了大球盖菇的好气特性,而大球盖菇排出的二氧化碳又增强了果树的光合作用,它们既有营养物质的互补,又有气体交换的良性循环,有明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2)整地作畦首先在栽培场四周开好排水沟,主要是防止雨后积水。整地作畦的具体作法是先把表层的壤土取一部分堆放在旁边,供以后覆土用,然后把地整成垄形,中间稍高,两侧稍低,畦高10~15厘米,宽90厘米,长150厘米,畦与畦间距离40厘米。
若在园林里栽培,可根据园里的地形因地制宜直接在畦上建菇床,为不影响树木生长,可不翻土,将菇床建在两棵树的中间或稍靠近畦的一侧,以便于果园管理。
以冬闲田进行塑料保护棚栽培,为创造大球盖菇的半遮光的生态环境,可在顶部加上一层塑料遮阳网,或者利用蔓生作物,如豌豆、秋黄瓜、丝瓜等适当遮光,也可以另加草帘等创造半遮光、保湿、保温的环境。根据气温的变化以及出菇的情况进行通风管理。
(3)场地消毒在整地作畦完成后尚未建堆之前应进行场地的消毒。可在畦上泼浇1%的茶籽饼水,防止蚯蚓危害。在畦上和四周喷敌敌畏。若选用山地作菇场,必须撒用灭蚁灵、白蚁粉等灭蚁。
5.浸草预堆
(1)稻草浸水在建堆前稻草必须先吸足水分。把净水引入水沟或水池中,将稻草直接放入水沟或水池中浸泡,边浸草边踩草,浸水时间一般为2天左右。不同品种的稻草,浸草时间略有差别。质地较柔软的早稻草,浸草时间可短些,大约36~40小时;晚稻草、单季稻草质地较坚实,浸草时间需长些,大约48小时。稻草浸水的主要目的一是让稻草充分吸足水分,二是降低基质中的pH值,三是使其变软以便于操作,且使稻草堆得更紧。采用水池浸草,每天需换水1~2次。
除直接浸泡方法外,也可以采用淋喷的方式使稻草吸足水分。具体做法是把稻草放在地面上,每天喷水2~3次,并连续喷水6~10天。如果数量大,还必须翻动数次,使稻草吸水均匀。短、散的稻草可以采用袋或筐装起来浸泡或淋喷。
对于浸泡过或淋透了的稻草,自然沥水12~24小时,让其含水量达最适湿度70%~75%。可以用手抽取有代表性的稻草一小把,将其拧紧,若草中有水滴渗出,而水滴是断线的,表明含水量适度;如果水滴连续不断线,表明含水量过高,可延长其沥水时间。若拧紧后尚无水滴渗出,则表明含水量偏低,必须补足水分再建堆。
(2)预发酵在白天气温高于23℃以上时,为防止建堆后草堆发酵、温度升高而影响菌丝的生长,需要进行预发酵。在夏末秋初季节播种时,最好进行预发酵。具体做法是将浸泡过或淋透的草放在较平坦的地面上,堆成宽约1.5~2米、高1~1.5米的长度不限的草堆,要堆结实,隔3天翻一次堆,再过2~3天即可移入栽培场建堆播种。
预发酵在实际栽培中可通过分步操作结合进行,即浸透的草从水沟中捞起后即将其成堆堆放,一方面让其沥去多余水分,另一方面适当延长时间,让其发酵升温,过2~3天再分开分别建堆。采用此法进行时,应注意掌握稻草的含水量,尤其是堆放在上层的草常偏干,一定要补足水分后才能播种建堆,否则会造成建堆后温度上升,影响菌丝的定植。
6.建堆播种
(1)建堆播种前面的工序完成之后,就可以建堆了。堆制菌床最重要是把秸秆压平踏实。草料厚度20厘米,最厚不得超过30厘米,也不要少于20厘米。每平方米用干草量20~30公斤,用种量600~700克。堆草时第一层堆放的草离畦边约10厘米,一般堆3层,每层厚约8厘米,菌种掰成鸽蛋大小,播在两层草之间。播种穴的深度5~8厘米,采用梅花点播,穴距10~12厘米。增加播种的穴数,可使菌丝生长更快。
关于堆草的形式,各地可因地置宜地进行。如参照草菇栽培的方式先扎小草把的方式,然后再分层堆叠;或者把料草捆成较大的草把(干草量5~7公斤),将菌种塞入草把内,再把整捆的草置于地上,一般可将3捆草堆在一起。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建堆,均必须掌握以下的原则:
①草堆要尽量紧密结实,以利菌丝生长,有条件的可以碾压后再建堆。
②以小堆为好,一般在1平方米左右,堆高25厘米左右。成片建堆只要便于行走操作,间距可适当缩小,以充分利用土地。
③堆形以梯形为好,底层较大,上面向内缩,以便于覆土。
④菌种块不要过碎,一般以鸽蛋大小为好。
建堆完成后,选3~4个有代表性的草堆插入温度计观察堆温。
(2)加盖覆盖物建堆播种完毕后,在草堆面上加覆盖物,覆盖物可选用旧麻袋、无纺布、草帘、旧报纸等。旧麻袋片因保湿性强,且便于操作,效果最好,一般用单层即可。大面积裁培用草帘覆盖也行。
草堆上的覆盖物,应经常保持湿润,防止草堆干燥。将麻袋片在清水中浸透,捞出沥去多余水分后覆盖在草堆上。用作覆盖的草帘,既不宜太稀疏,也不宜太厚,以喷水于草帘上时多余的水不会渗入料内为度。若用无纺布、旧报纸,因其质量轻,易被风掀起,可用小石块压边。
7.发菌期的管理
温度、湿度的调控是栽培管理的中心环节。大球盖菇在菌丝生长阶段要求堆温22~28℃,培养料的含水量为70%~75%,空气中的相对湿度为85%~90%。在播种后,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调控措施,保持其适宜的温度、湿度指标,创造有利的环境促进菌丝恢复和生长。
(1)菇床水分调节建堆前稻草一定要吸足水分,这是保证菇床维持足够湿度的关键。播种后的20天之内,一般不直接喷水于菇床上,平时补水只是喷洒在覆盖物上,不要使多余的水流入料内,这样对堆内菌丝生长有利。如果前期稻草吸水不足,建堆以后稻草会发白偏干,致使菌丝生长速度减缓。如果遇上气温高时,还会造成堆温明显上升,影响菌种的成活,即使以后再补水,也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这不仅增加了工作量,而且不利于菌丝生长。室外栽培需备有塑料薄膜防雨,特别是播种后的20天里,雨水渗入会造成堆内湿度过大。若此期间遇到雨天,可在覆盖物上铺盖薄膜,雨过后即掀去薄膜,并排除菇床周围积水。
(2)菌丝生长期水分调节菌丝生长阶段应适时适量的喷水。前20天一般不喷水或少喷水,待菇床上的菌丝量已明显增多,占据了培养料的1/2以上,如菇床表面的草干燥发白时应适当喷水。菇床的不同部位喷水量也应有区别,菇床四周的侧面应多喷,中间部位少喷或不喷,如果菇床上的湿度已达到要求,就不要天天喷水,否则会造成菌丝衰退。
(3)堆温调节建堆播种后1~2天,堆温一般会稍微上升。要求堆温在20~30℃,最好控制在25℃左右,这样菌丝生长快且健壮。在建堆播种以后,每天早晨和下午要定时观测堆温的变化,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堆温出现异常现象。当堆温在20℃以下时,在早晨及夜间加厚草被,并覆盖塑料薄膜,待日出时再掀去薄膜。堆温偏高时,应找到堆温升高的原因,采取相应对策。若因稻草浸水时间过短,或吸水不均匀,在建堆后的2~3天,堆温将明显升高,可能超过32℃。此时,应将草堆的上半部分翻开,再适当洒水,过2~3天后,再把草堆重新整理好,最好再补种一部分菌种。如果堆温较高,但不超过30℃,只需把覆盖物掀掉,并在草堆中心部位间隔地打2~3个洞,洞口直径3厘米左右,洞深15~20厘米。培养料的堆温主要受气温的影响。培养料是否需要预发酵处理,应根据栽培季节灵活掌握。在夏未秋初,气温较高时宜进行预发酵,而在气温偏低堆温难以保持时就不要预发酵。浸草后直接建堆播种,在温度偏低的条件下对菌丝的生长还可起促进作用。
另外,在不同季节栽培大球盖菇还可以通过场地的不同遮阳和通风程度来调节堆温。 8.覆土
播种后30天左右,菌丝接近长满培养料,这时可在堆表覆土。有时表面培养料偏干,看不见菌丝爬上草堆表面,可以轻轻挖开料面,检查中、下层料中菌丝,若相邻的两个接种穴菌丝已快接近,这时就可以覆土了。具体的覆土时间还应结合不同季节及不同气候条件区别对待。如早春季节建堆播种,如遇多雨,可待菌丝接近长透料后再覆土;若是秋季建堆播种,气候较干燥,可适当提前覆土,或者分二次来覆土,即第一次可在建堆时少量覆土,仅覆盖在堆上面,且尚可见到部分的稻草,第二次覆土待菌丝接近透料时再进行。
菇床覆土一方面可促进菌丝的扭结,另一方面对保温保湿也起积极作用。一般情况下,大球盖菇菌丝在纯培养的条件下,尽管培养料中菌丝繁殖很旺盛,也难以形成子实体,或者需经过相当长时间后,才会出现少量子实体。但覆盖合适的泥土并满足其适宜的温湿度,子实体可较快形成。
(1)覆盖土壤的选择
覆盖土壤的质量对大球盖菇的产量有很大影响。覆土材料要求肥沃、疏松,能够持(吸)水,排除培养料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腐殖土具有保护性质,有团粒结构,适合作覆土材料。国外认为,50%的腐殖土加50%泥炭土,pH值5.7可作为标准的覆士材料。实际栽培中多就地取材,选用质地疏松的田园壤土。这种土壤土质松软,具有较高持水率,含有丰富的腐殖质,pH值5.5~6.5。森林土壤也适合作覆土材料。碱性、粘重、缺乏腐殖质、团粒结构差或持水率差的砂壤土、粘土或单纯的泥炭不适于作覆土材料。
(2)覆土方法
把预先准备好的壤土铺洒在菌床上,厚度2~4厘米,最多不要超过5厘米,每平方米菌床约需0.05立方米土。覆土后必须调整覆土层湿度,要求土壤的持水率达36%~37%。土壤持水率的简便测试方法是用手捏土粒,土粒变扁但不破碎,也不粘手,就表示含水量适宜。
覆土后较干的菌床可喷水,要求雾滴细些,使水湿润覆土层而不进入料内。正常情况下,覆土后2~3天就能见到菌丝爬上覆土层,覆土后主要的工作是调节好覆土层的湿度。为了防止内湿外干,最好采用喷湿上层的覆盖物。喷水量要根据场地的干湿程度、天气的情况灵活掌握。只要菌床内含水量适宜,也可间隔1~2天或更长时间不喷水。菌床内部的含水量也不宜过高,否则会导致菌丝衰退。
9.子实体形成期间的管理
菌丝长满且覆土后,即逐渐转入生殖生长阶段。一般覆土后15~20天就可出菇。此阶段的管理是大球盖菇栽培的又一关键时期,主要工作的重点是保湿及加强通风透气。
大球盖菇出菇阶段空间的适宜相对温度为90%~95%。气候干燥时,要注意菇床的保湿,通常是保持覆盖物及覆土层呈湿润状态。若采用麻袋片覆盖,只要将其浸透清水,去除多余的水分后再覆盖到菌床上,一般每天处理1~2次。若采用草帘覆盖,可用喷雾的方法保湿。掀开覆盖物时,结合检查覆土层的干湿情况。若覆土层干燥发白,必须适当喷水,使之达到湿润状态。喷水切不可过量,多余的水流入料内会影响菌床出菇。另外,还要抽查堆内的含水量情况,要求菌丝吃透草料后,稻草变成淡黄色,用手捏紧培养料,培养料既松软,又湿润,有时还稍有水滴出现,这是正常现象。倘有霉烂状或挤压后水珠连续不断线即是含水量过高,应及时采取下述补救措施,否则将前功尽弃。
(1)停止喷水、掀去覆盖物,加强通气,促进菌床中水分的蒸发,使覆盖物、覆土层呈较干燥的状态,待堆内含水量下降后,才采取轻喷的方法,促使其出菇。
(2)开沟排水,尽量降低地下水位。
(3)从菌床的面上或近地面的侧面上打数个洞,促进菌床内的空气流通。
加强通风透光,每天在喷水和掀去覆盖物的同时,使其直接接受自然的光照。通气的好坏也会影响菇的质量与产量。在菌床上有大量子实体发生时,更要注意通风,特别是采用塑料保护棚栽培,需增加通风次数,延长通风时间,有时可长达1~2小时。而在柑桔园栽培,空气新鲜,可不必增加通风次数。场地通气良好,长出的菇菇柄短,菇体结实健壮,产量高。
大球盖菇出菇的适宜温度为12~25℃,当温度低于4℃或超过30℃均不长菇。不同的季节大球盖菇的出菇期表现差异较大。福建省在10~12月、3~4月温度适宜,出菇快,整齐,出菇时间也相应缩短。而深秋或冬季播种,整个生长期明显延长,其出菇期也会相对延长。为了调节适宜的出菇温度,在出菇期间可通过调节光照时间、喷水时间、场地的通风程度等使环境温度处于较理想的范围。长菇期间,若遇到霜冻,一要注意加厚草被,盖好小菇蕾,二是要少喷水或不喷水,防止直接受冻害。在闽粤地区,只要盖好草被,再加上地温的保护,其菇蕾可安全渡过,但是如果让菇蕾直接裸露,气温低于0℃,菇蕾受到干冷风,特别是西北风袭击,可造成冻害。采用保护棚栽培,即使是连续低温一般均不会造成冻害。深秋或冬季播种建堆,菌丝生长显得很缓慢,但霜冻低温对菌丝体来说,并不产生冻害,可以安全过冬。
出菇期的用水、通气、采菇等常要翻动覆盖物,在管理过程中要轻拿轻放,特别是床面上有大量菇蕾发生时,可用竹片使覆盖物稍隆起,防止碰伤小菇蕾。
10.病虫害防治
大球盖菇抗性强,易栽培。据栽培的实践及近年来推广的情况来看,尚未发生严重危害大球盖菇生长的病害。但在出菇前,偶尔也会见到一些杂菌,如鬼伞、盘菌、裸盖菇等竞争性杂菌,其中以鬼伞较多见。大球盖菇的栽培过程,较常见的害虫有螨类、跳虫,菇蚊、蚂蚁、蛞蝓等。现将主要防治措施分述如下:
(1)鬼伞常在菌丝生长不良的菌床上或使用质量差的稻草作培养料栽培时发生。主要防治措施是:
①稻草要求新鲜干燥,栽培前让其在烈日下曝晒2~3天,利用阳光杀灭鬼伞及其他杂菌孢子。
②栽培过程中掌握好培养料的含水量,以利菌丝健壮生长,让其菌丝占绝对优势。
③鬼伞与大球盖菇同属于蕈菌,生长在同一环境中,彻底消灭难度大,在菌床上若发现其子实体时,应及早拔除。
(2)常见虫害的防治措施
①选好场地,严禁在白蚁多的地方进行栽培。场地最好不要多年连作,以免造成害虫滋生。
②在栽培过程中,菌床周围放蘸有0.5%的敌敌畏棉球可驱避螨类、跳虫和菇蚊等害虫。也可以在菌床上放报纸、废布并蘸上糖液,或放新鲜烤香的猪骨头或油饼粉等诱杀螨类。对于跳虫,可用蜂蜜1份、水10份和90%的敌百虫2份混合进行诱杀。
③栽培场或草堆里发现蚁巢要及时撒药杀灭。若是红蚂蚁,可用红蚁净药粉撒放在有蚁路的地方,蚂蚁食后,能整巢死亡,效果甚佳。若是白蚂蚁,可采用白蚁粉1~3克喷入蚁巢,约经5~7天即可见效。
④蛞蝓喜生在阴暗潮湿环境,因而应选择地势较高,排灌方便,荫蔽度在50%~70%的栽培场。对蛞蝓的防治,可利用其晴伏雨出的规律,进行人工捕杀,也可在场地四周喷10%的食盐水来驱赶蛞蝓。
⑤在室外栽培场,老鼠常会在草堆作窝,破坏菌床,伤害菌丝及菇蕾。早期可采用断粮的办法或者采取诱杀的办法。还可把鼠血滴在栽培场四周及菌床边,让其它老鼠见了逃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