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是根菜类、药食兼用的蔬菜,也是出口创汇的主要蔬菜之一,其根、叶、果均可入药,具有降血糖、抗菌、抗肿瘤、降低血压、轻度利尿及下泻作用。种子含油高达18.2%,也是上等工业用油。
1 特征特性与栽培季节
牛蒡为菊科二年生或三年生草本植物,生产中一般采用一年生栽培。其分枝旺盛,株高可达100cm,根头部粗(横径)3~4cm,长度可达60~70cm,甚至100cm。牛蒡原产亚洲,我国也有野生分布,喜欢温暖湿润气候,耐热性强,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根部耐寒性好,可耐-5℃低温;地上部耐寒性较差,3℃以下易受寒枯死。因此,在山东春秋两季均可播种栽培。春季可在3月中下旬至5月播种,9月至翌年4年收获;秋季可在8月中旬播种,12月上旬至翌年4~5月收获。
2 整地施肥
栽培牛蒡应选择土层深厚,排水条件良好,土质疏松,富含有机质,pH6~7的微酸性或中性土壤,土质以沙壤土最佳,壤土、粘壤土也可。每亩配施腐熟的农家肥5000kg、标准氮肥40~50kg、过磷酸钙50kg、硫酸钾30kg,混合集中施入沟内,然后整地。在播前按照种植条带,深翻80cm以上,达到深、细、透、均、平。做畦采用高垄双行,以南北向为宜,垄高30cm,大行距80cm,小行距40cm。
3 播种方法与播后管理
牛蒡种子种皮较厚,需进行播前处理。用50~60℃的温水浸种4~6小时,剔去瘪粒和过小种子,沥去水分,即可播种。为防止地下害虫为害,可在播前每亩用5%的神农丹2kg掺细土5kg均匀撒在畦面上,效果很好。如遇干旱,应在垄间适量浇底水。播种采用条播方式,播深3~4cm,播后覆土1.5~2cm,并保持湿润。10~15天即可出苗。出苗后在2~3片真叶时间苗,4~5片叶时定苗,定苗时株距10~15cm,每亩用种量约0.7kg。在苗期可喷施壮苗型天达-2116植物细胞膜稳态剂2次,每次间隔8天,可有效促进根系生长,达到苗全苗壮,促进幼苗生长,增强抗病抗旱能力。
4 中耕培土与肥水管理
牛蒡生长初期,应及时中耕除草,注意培土,防止干旱以及地下害虫为害。培土时要注意不埋生长点。田间追肥应在间苗期进行,以速效化肥和腐熟人粪尿为好,用量视苗情及土质灵活掌握。夏末秋初常遇高温多雨,若畦内积水,则易发生黑斑病,导致烂根,要及时开沟排水。在肉质根生长中后期,可喷施2次根茎型天达-2116植物细胞膜稳态剂,可提高植株的抗病性以及抗旱抗涝能力,促使地上部光合产物加速向地下部输送,提高牛蒡的商品率并改善其品质。秋季播种的越冬牛蒡苗龄小,为顺利越冬,应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当地日平均气温降至7~8℃时进行培土防冻。
5 及时防治病虫害
牛蒡病害主要有白粉病和细菌性黑斑病。白粉病可用20%的多菌灵或20%的粉锈宁1000倍液喷雾防治。细菌性黑斑病发生在土壤表面与根茎相接处,可用恶霉灵3000倍液灌根防治。虫害主要有蚜虫、地老虎、蛴螬、根瘤线虫。蚜虫可用40%的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50%的辟蚜雾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防治;地老虎和蛴螬可用50%的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浇灌防治;根瘤线虫可用40%的甲基异柳磷乳油1500倍液灌根防治。
6 适时收获
根据肉质根的生长情况和加工企业的要求分批收获。春播牛蒡从9月开始收获。秋播牛蒡从翌年4~5月开始收获。收获时用利刀在距地表10cm处割去叶丛,用铁锹挖至直根30~40cm处,然后拔出。注意防止断根、伤根。若土质过硬,可在收获前浇1次透水。收获后的肉质根去尽须根和泥沙,在留叶柄1~1.5cm处切齐,按收购标准分级,要求肉质根长直,完整,无病虫斑,无机械损伤,无霉变,不空心;1级品长度达70cm以上,粗2~4cm;2级品长度51~70cm,粗2cm以上;次品长度31~50cm,粗1~3cm。凡肉质根分杈、畸形或长度在30cm以下者,均为不合格产品。然后按级分别打捆,每捆5kg,并立即送往加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