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节水耕作措施
1.1深耕蓄墒
适时深耕是蓄雨纳墒的关键,深耕时间应根据农田水分收支状况决定,一般宜在秋收后早秋进行深耕,深度一般以20~30cm为宜,有条件的地方可加深到25~30cm。 同一地块2~3年深耕1次。
1.2耙耱保墒
耙耱主要在秋季和春季进行,作物秋收后,进行秋深耕时必须边耕边耙耱,做到耙透、耙平,形成“上虚下实”的耕作层。早春在土壤返浆期耙耱,土壤解冻3~4cm深、昼消夜冻时,顶凌纵横交错多次耙耱,以切断毛管水运行。耙耱深度,深耕后一般为8~10cm,早春耙耱3~5cm,播种前几天则不宜超过播种深度。
1.3镇压提墒
镇压是在土壤墒情不足时采取的一种抗旱保墒措施,镇压后表层出现一层很薄的碎土时是进行镇压的最佳时期,土壤过干或过湿都不宜镇压。播种前土壤墒情太差,表层干土层太厚,播种后种子不易发芽,则应在播种前、后进行镇压,以利种子发芽出苗。
1.4中耕保墒
中耕是指在作物生育期间所进行的土壤耕作,如锄地、铲地等。中耕时间可在地干或地湿时进行,也可根据田间杂草及作物生长情况确定。中耕深度按“一遍浅、二遍深、三遍培土不伤根”的原则确定。
2、节水种植措施
2.1选用良种
种子是保证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重要条件,因地制宜培育选择抗旱良种,适当扩大种植面积。
2.2地膜覆盖
地膜覆盖技术引进推广应用,实际成效显著。其主要是能够大幅度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强耕地的蓄水、保水性能。
2.3合理施肥
坚持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有机无机相结合的施肥原则,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作物产量水平,确定合理的施肥量及氮、磷、钾施肥比例,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是提高水分利用率的有效措施。
3、节水灌溉措施
3.1田间地面灌溉
改土渠输水为防渗渠输水,划长畦为短畦,改宽畦为窄畦,合理设计畦田尺寸和入畦流量,能够极大地提高灌水均匀度和灌水效率。进行隔畦交替灌溉或局部湿润灌溉,可减少棵间蒸发占农田总蒸散量的比例,有利于作物生长,具有节水和增产双重作用。改传统的畦灌一次放水为间歇放水,间歇灌水流前进距离是连续灌的1~3倍,田间水利用系数可达0.8~0.9。
3.2膜上灌
将地膜平铺在畦田,利用地膜输水,通过放苗孔和专业灌水孔入渗来灌溉作物。具有节水、增温、抑制杂草、促进作物高产、优质、早熟等特点。膜上灌与常规沟灌相比,玉米节水58%、增产51.8%,瓜菜节水25%以上。
3.3管灌
是利用低压管道将水输送到田间进行灌溉,具有节水、节地、省工等优点,与土渠输水相比,管灌可节水30~50%。
3.4微灌
是将灌水加压、过滤、经各级管道和灌水器具灌水于作物根系附近。与地面灌溉相比,微灌可节水80~85%,如与施肥相结合,增产效果更好,适用于大棚栽培和高产高效经济作物。
3.5喷灌
是将灌水加压,通过管道由喷水咀将水喷洒到灌溉地面上。与地面灌溉相比,喷灌节水50~60%,适宜在高效经济作物或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应用。
3.6关键期灌水
在水资源紧缺的条件下,应选择作物整个生育期中对水最敏感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灌水。如禾本科作物拔节期至抽穗期和灌浆期至乳熟期,大豆花芽分化期至盛花期等。
4、化学调控节水措施
4.1种子处理
对种子进行化学处理,可提高发芽率,达到苗齐苗壮。主要方法有:一是用1%氯化钙溶液拌种,液种比为1∶10,拌均后堆放5~6小时后播种;二是用1%氯化钙溶液浸种,液种比为1∶1,浸种5~6小时,捞出晾干后播种。
4.2保水剂
能在短时间内吸收其自身重量几百倍至上千倍的水分。将保水剂用于拌种、蘸根或沟施、穴施、地面喷施等,其既能吸收土壤和空气中的水分,又能将雨水保存在土壤中,当遇旱时,它保存的水分缓慢释放出来,供种子萌发和作物生长需要。
4.3抗旱剂
叶面喷洒,能控制气孔的开张度,减少叶面蒸腾,有效地抗御季节性干旱和干热风危害,喷洒1次可持效10~15天。还可用作拌种、灌根、蘸根等。提高种子发芽率,出苗整齐,促进根系发达,缩短移栽作物的缓苗期,提高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