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4月9日消息(记者刘军 纪翔 新疆哈密台孟祥宇)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当前,正是春耕春管的大忙时节。跟以往不同,从备耕培训,到春耕生产,再到春季田间管理,科技元素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依靠科技进步助力春耕,也让传统的春耕和春管方式悄然发生着变化。
在安徽省亳州市赵桥乡六集村,绿油油的麦田里,几台无人植保机在飞防服务队的操作下,缓缓飞起,白色的喷雾落到长势旺盛的麦苗上。飞防服务队负责人焦魁介绍,他们正在为小麦喷洒除草剂。
焦魁:它靠风压,雾化又好,每一个角落都能达到,所以效果比以前的方式好,还环保、节能。政府提出减少药的用量,这个飞机可以减少药的用量。
据统计,目前,亳州市小麦种植面积620万亩,无人植保机植保率达20%,新型植保机械植保率达60%。
在江淮地区的巢湖,一大早,技术人员彭江南就打开电脑,通过依托物联网建立的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查看苏湾镇的上万亩小麦的长势。中化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巢湖负责人彭江南:
彭江南:过去老百姓一家一户的,多少地块都不清楚,现在通过线上,手机上就能管理自己的地块。巢湖这边有5000亩的大户,地有几百块,走一圈下来都要一个星期的时间。这里面就有一个地块管理功能,就是每块地在什么地方,都能够通过手机软件看得一清二楚。
彭江南说,由于去年秋种播种期推迟和天气影响,小麦苗情长势有点偏弱,他们最近的重点工作就是忙着给小麦追肥和防控病虫害,促进苗情转化。通过系统监测,彭江南发现附近田埠何村种粮大户方大江家的几块地需要进行防治,马上就联系他一起到地里查看。
方大江:以前都是过来看,发现有草或者病虫害,然后就去配药防治。有这个监测系统的话,就不需要自己到这个田块,通过APP就看到了,这就省下人工了。比如提供飞防,就可以直接打电话讲一下哪块田要打药,在APP上标出来,位置定位给他,然后操作一下就行了。
彭江南告诉记者,依托物联网的帮助,他们还建立了智能配肥站和配药站,技术人员根据系统监测的作物生长数据,在触摸屏上选择相应的选项,剩下的工作交给机器,自动为不同的田块配好定制的肥料和农药产品。
彭江南:过去是“看天吃饭”,借助智慧农业系统,地块管理,作物种植的监测、气象预报,这些东西线上化以后,就真正可以做到“知天而作”。
截至目前,安徽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业物联网建设应用的近600家,并已形成以农业指挥调度中心、农机作业质量监控与调度指挥系统、小麦“四情”监测系统、农作物种子物联网为架构的省级平台体系。依托物联网等现代技术支撑,“农民当地主,技术当长工”的智慧农业生产体系正在逐步建立。
安徽的物联网春管搞得有声有色,新疆的农田残膜回收和秸秆还田培训,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春耕备耕时节,新疆哈密市伊州区召开春季秸秆还田残膜回收联合作业现场演示会,动员广大农户积极回收土壤残膜,全面打响土壤白色污染攻坚战。
在演示会现场,新一代残膜回收与秸秆还田联合作业机,正开足马力,向前来现场观摩的种植大户展示农田残膜回收,粉碎秸秆还田的功能。
张新义是哈密市伊州区大泉湾乡的农机大户,这次也专门赶来现场观摩,还不断向负责人请教新型机器的操作方法,看到新农机可以一次性地完成地膜捡拾装箱和秸秆粉碎还田两项作业,他也打算入手一台。
张新义:这个新的残膜回收机,作业速度快,拾得也比较干净,很好。老耙子得反复耙上两三遍,速度也慢,效果也没这个好。这个要比那个捡的要干净的多。减少污染,让农田回归到真正的绿色。这个机子我自己也打算买一台,给自己能增加一笔收入,还能多多挣钱。
企业负责人介绍,今年展示的新机型比前几代产品有了不少改进,不仅大大降低了机械作业的故障率,作业效率较以往也有了很大的提升,降低了农民的作业成本。哈密市新发农业机械供应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吴敬祥:
吴敬祥:这款机子是经过改进的第三代产品了,对地膜的回收率能达到92%以上,对来年的棉花产量提高很大。作业效率是15亩,一天能够作业二百亩以上,大大解决了残膜回收难的问题,治理白色污染的问题。同时对春耕备耕起到非常大的帮助,地膜越少了以后对植物生长越有利,产量也能提高。
目前新疆哈密棉花、玉米、加工番茄、蔬菜等作物的栽培均采用了地膜覆盖技术,其中棉田地膜覆盖率近100%。连续大面积的铺膜种植,使得地膜污染逐年加重。当地政府针对残膜回收的机具研发和推广应用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从引进新型机械补贴方式、补贴资金上调动农户和农机户对残膜回收的积极性,从而有效遏制农田“白色污染”。哈密市伊州区农机推广站高级工程师司马义·艾买提:
司马义·艾买提:第一这个机子就是国家农机补贴项目之一,补贴21000块钱,省下一笔钱。我们大力推广残膜回收机这个机子,解决这个农民的心病:不要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造成环境的污染。第二为农业耕作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发挥一定的作用,为精准化种植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