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危害较为严重的牛羊吸虫病主要有肝片形吸虫病,胰阔盘吸虫病,前后盘吸虫病,东毕吸虫病等。
一、病源与传播
牛羊吸虫病的病原体分别为肝片形吸虫、胰阔盘吸虫、前后盘吸虫、程氏东毕吸虫,虫体呈叶片状、圆柱状、细线状。依次寄生于牛羊的肝胆管、胆囊、胰腺、瘤胃、肝门脉分枝和肠系膜静脉中。患病的牛羊和带虫的家畜是吸虫病的传染源。成虫在寄生部位产生虫卵,随粪便排到体外,在潮湿有水的条件下发育成毛蚴,钻入各自的中间宿主淡水螺蛳体内继续发育。牛羊吸虫的中间宿主分别为小土蜗螺、枝小丽螺(胰阔盘吸虫第二中间宿主为中化草冬)、扁卷螺、折叠萝卜螺。这些淡水螺蛳在自然水源中于夏季繁殖很快,密度很高。毛蚴在螺体内无性繁殖,最后发育成尾蚴离开螺体,在水中形成囊蚴即具有病源性。凡是夏季在沿江河、泡沼、低洼、沼泽地带放牧的牛羊,都容易通过采食、饮水带入病源经消化道感染。
二、症状
牛羊吸虫的危害分为幼虫期和成虫期,各种幼虫引起被寄生组织器官的损失和炎症,如肝炎、胆管炎、胰管炎、胃壁的炎症化,东毕吸虫的寄生还可以引起肝硬化。各种吸虫成虫的混合感染寄生,总的引起牛羊急剧消瘦贫血,严重时出现水肿。表现食欲减退、消化紊乱、反刍减弱、腹泻。病畜衰竭,放牧掉队,爬卧不起,开始有零星死亡,逐渐增加,牛羊东毕吸虫病病畜,体况衰竭消瘦为突出,腹部增大,母畜发生流产。
三、诊断
根据牛羊曾在低洼地带放牧,吃过水草,喝泡水的情况,综合牛羊普遍消化不良,有零星死亡,应首先提出对吸虫病的诊断。如在死畜肝胆管、胆囊中检出大量的肝片形吸虫更容易确定诊断。牛、羊领下水肿,群众称之为“南风嗉”。通常每头牛寄生250条肝片形吸虫,每只羊寄生50条肝片形吸虫,就可死亡。
四、防治
1、一般性地预防措施为在夏季尽量在高处放牧牛羊,饮给井水或江水。
2、在牛羊吸虫病的发病区,受威胁的驱虫工作应在每年11月份进行。根据吸虫混合感染的危害程度,采取联合药物驱虫方法,宜先投给硝氯酚和丙硫咪唑,间隔三周后再投给左旋咪唑和硫双氯酚。
3、对胰阔盘吸虫和东毕吸虫危害严重的,需要应用吡喹酮进行驱虫。
各种驱虫药的剂量和用法:
硝氯酚:每头牛用量,小牛0.5克、中牛1克、大牛1.5克;每只羊用量,大羊0.24克、中羊0.16克、小羊0.12克。硫咪唑:按每公斤体重计算,牛用10—15毫克,羊用5—10毫克。
硫双二氯酚(别丁):每头用量,大牛20克,中牛14克,小牛10克,犊牛5克;每只羊用量,大羊5克,中羊3.5克,小羊2.5克。
左旋咪唑:每头牛用量,大牛5克,中牛3.5克,小牛2克,犊牛1克;每只羊用量,大羊O.8克,中羊0.5克,小羊0.3克。
吡喹酮:每头牛用量,大牛15克,中牛10克,小牛6克;每只羊用量,成羊l克,中羊0.7克,小羊0.5克。
以上各种驱虫药对牛可将药混拌于精饲料中喂给,也可以将药物称量好后包于白菜叶或玉米叶中直接投入口中。对羊须直接投入口中,再给少量水冲下。驱虫工作需由兽医技术人员指导,大群驱虫应先作小群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