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于2006年2-9月对山东临沂平邑地区“公司十农户”经营模式的养殖小区进行驻地考察,发现养殖户一般选择塑料大棚或采用“砖+泥土+石棉瓦”构筑的简易鸡舍。从建筑质量上看,无论塑料大棚还是简易砖瓦结构鸡舍,冬季保温、夏季防暑性能都比较差。由于鸡舍简陋、设备匮乏,舍内小气候易受外界环境影响,饲养管理水平低,卫生消毒较差,疫病防治观念落后。传染病、环境病、饲养管理性疾病互为诱因,疾病全程不断,严重影响肉鸡的健康生长。
1 发病规律
1.1 不同季节发病规律
1.1、1 初冬至早春季节发病规律 在每年11月初至次年2月底这段时间内,通风和保温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在饲养早期(1~2周),由于鸡舍较干燥,舍内一般闻不到明显的氨气。3周龄以后,鸡只逐渐长大,采食和饮水量加大,排便量增加。由于保温舍内不能及时有效的通风,新鲜空气得不到补充。粉尘和有毒有害气体开始在舍内大量聚集,氨气熏人,空气污浊,湿度升高,舍内环境质量逐渐恶化。此时,鸡群逐渐出现病态,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和腹水症。有的鸡群发生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病毒性疾病,鸡群周死淘率从1-3周龄的0.3%-0.6%渐渐升高至5-7周龄的2%-3%。
1.1.2 夏季发病规律 夏季温度较高,昼夜温差小。在饲养早期可根据舍内需要打开门窗通风,鸡群前4周内生长发育基本正常。随着日龄的增长和体重的增加,舍内密度逐渐加大,产热量增加,而散热不畅。由于没有风机和水帘,只依靠自然通风,当舍外温度升高,鸡只饮水量显著增加,鸡长期处于热应激状态,拉水样粪便或未消化的料粪,鸡生长减慢,抵抗力减弱,易发生各种传染性疾病。如遇闷热天气,会在短时间内造成鸡群中暑大量死亡。一般来讲,夏季养鸡4周龄前,鸡群发育基本正常,周死淘率在0.3%-0.4%。4周以后,随着舍内环境条件逐步恶化,鸡群采食量减少,增重下降,易感性增强,死亡率增加。
1.2 不同养殖阶段发病规律 肉鸡在饲养过程中的疾病发生有明显的规律可循,根据肉仔鸡的生长特点,可将其生长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16日龄,第二阶段为17~35日龄,第三阶段为36日龄至出栏。
1.2.1 第一阶段发病规律 第一阶段肉仔鸡身体处于全面生长阶段,此阶段鸡群是否发病往往与鸡苗的体质有关,若鸡苗健壮、进雏前准备充分,饲养管理合理,此阶段肉鸡很少发病。一些知名公司的鸡苗,体质健壮,在前期的饲养管理中省心省力,药费投入很低,而有一些厂家的鸡苗,价格便宜,但鸡苗大小或质量参差不齐,弱雏多,有时还会发现很多肉仔鸡腹部膨大,剖检可见脐炎,卵黄吸收不良,肝变性肿大等病变,这种鸡苗若进行抗体检测,会发现新城疫等母源抗体水平偏低或高低不均,有的厂家为了减少早期死亡率,往往在鸡苗刚出壳时便肌注头胞噻呋钠,但当2~3d药力消除后,鸡苗便有大肠杆菌早期感染,7日龄内便发生肝周炎和心包炎,体质弱的鸡苗除了早期容易感染大肠杆菌外,免疫效果差,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等也常常不可避免。
1.2.2 第二阶段发病规律 第二阶段肉仔鸡以骨骼发育为主,第二阶段在整个饲养过程中处于关键时期,由于该阶段各种母源抗体水平逐渐降低或消失,处于快速生长的应激状态,是多种疾病易发的时期。该阶段常发生的疾病有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病、球虫病、慢性呼吸道病、腿病、猝死症、腹水症等,而且常常发生多种疾病的混合感染。
1.2.3 第三阶段发病规律 第三阶段肉仔鸡以肌肉生长为主,该阶段是肉仔鸡饲养过程中最重要的时期,此阶段饲养环境越来越差,很多病原体也悄然入侵鸡群,非典型新城疫在这个阶段表现最为突出,继发性大肠杆菌病及慢性呼吸道病的发生是该阶段发病的基本特点。另外,该期也是中暑病的易发阶段。
1.3 其它情况下的发病规律 肉仔鸡的发病情况有时视不同的饲养方式、养殖人员素质、养殖环境、养殖规模而有显著差异,如架养易患腿病和胸部囊肿;未有经验的初养者养鸡早、晚期死亡率较高;规模较大的养殖场/户后期死亡率较高。
2 应激危害因素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应激危害因素与疾病发生密切相关,是众多疾病的诱发因素。近几十年来,由于遗传育种技术的进展,肉仔鸡增重指标有了明显的提高,达到相同体重的天数越来越短,如1925年达到1.5kg需要120d的饲养期,1950年约为76d,1970年约为54d,1990年为40d,2000年约35d,而在2006年网上养殖的肉鸡仅为30d。但从遗传育种角度来讲,鸡增重性能与抗应激能力呈负相关,增重性能越高,抗应激能力相对越差,快速生长本身就是一种严重的生理性应激反应。现有的养殖小区和散养户,由于鸡舍比较简陋,设备配置较差,控制舍内环境条件的能力有限,因此,当外界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舍内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如夏季降雨、冬季大风、气温骤降或突然升高都会导致鸡群严重的应激反应,常突然发病。鸡群还存在众多其他应激危害因素。如免疫应激、扩群应激、噪音应激、外来人员应激、换料应激等。
3 养殖环境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养殖户的养殖环境意识匮乏,长期忽视对养殖环境的投入,对养殖环境在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清,致使肉仔鸡养殖户(场)无法摆脱疾病和高昂药费的困扰。通过加大对鸡场养殖环境投入,为鸡群营造一个舒适、安逸的环境条件,提高鸡群健康水平,减少用药,最终达到弃用药物的目的,这是在我国人世、食品贸易全球化以及食品安全质量标准日益全球化的大环境下,肉鸡养殖业走出困境的必经之路。山东烟台、潍坊、莱西等肉鸡养殖企业的成功经验已为我们佐证,通过加大对养殖环境的投入(进行鸡舍标准化改造),药物使用量显著减少,而且生产技术指标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其鸡舍标准化改造前后的生产指标,父母代存活率提高5%-10%、66周龄产雏数提高25—30羽,商品代鸡群药费由0.8-2.0元/只降到0.3-0.5元/只,存活率提高5%。
4 科学饲养管理及免疫预防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伴随我国肉仔鸡饲养水平的提高,养殖规模的扩大,科学饲养已成为当前肉仔鸡饲养的发展方向。但由于前期肉仔鸡福利的投入不足,传统养殖方式的存在,造成了规模饲养与零散饲养并存,科学的管理方式与传统的养殖技术并进的局面。规模化的养殖场实行封闭式管理,可人为的控制温湿度,实行封闭式管理,消毒彻底,而又不易引进外来病原,这种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法与同期其他方式饲养的肉仔鸡相比,发病明显减少,药费投入成本大大降低。很多养殖户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想方设法想改善养殖环境,但鉴于目前的经济状况,很多养殖户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养殖户专业方面的素质也极不适应现代化的科学饲养。因此,养殖现状的改观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在养殖环境不能尽快解决的状态下,肉仔鸡养殖过程中,科学的使用疫苗及药物预防在整个养殖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决定着整个鸡群的成败。为此,应根据肉仔鸡养殖户的具体饲养条件和以往发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免疫及药物诱发程序,并加强免疫监测和药敏试验的普及推广工作,以获得高效免疫、治疗效果。